1930 年,张国焘空降到鄂豫皖后,红军规模得到了显著发展。 1930年冬季,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经历了显著变动。在这一年,中国共产党纠正了之前的左倾错误,使得除少数地区外的多数革命根据地及红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和壮大。 同时,国民党内的权力斗争经过一段时间的混战后,形成了一个暂时稳定的局面,蒋介石在此背景下巩固了其在全国的统治力量。 为进一步打压共产党的力量,蒋介石于10月在武汉召开湘鄂赣三省绥靖会议,布置了一系列针对共产党革命根据地的围剿计划。 其中,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围剿任务由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主导,李鸣钟担任绥靖督办,以光山、罗山、麻城黄安等地为起点,分阶段实施围剿行动。 12月上旬,李鸣钟调集了包括吉鸿昌、张印相、范熙积、夏斗寅在内的将领及其部队,总计约10万兵力,向鄂豫皖边区发起首次大规模围剿。在此紧迫关头,新任中央特派员曾中生迅速召集鄂豫皖特委和附近各县县委负责人,在七里坪召开紧急会议。 会议上,成立了鄂豫皖临时特委、临时军委和临时苏维埃政府,并制定了两手策略:一是充分发动群众战争,集中地方武装,运用游击战术牵制和打击敌人;二是集中精锐力量,突破敌人弱点,转变整体战局。 会议后,鄂豫皖边区动员约2万地方武装,分三路与敌人周旋。在广泛展开的游击战中,红军及地方武装不断阻击和骚扰敌军,有效地拖延了敌人的进攻节奏。 在敌人调整战略后,红一军在东线展开远程奔袭,连续攻占多个重要地点,并在苏家埠和韩摆渡地区歼灭大量敌军。 到了1931年初,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开启了战略反攻,连续在磨角楼、新集和双桥镇发起战斗,均取得显著胜利,宣告国民党军队对鄂豫皖边区的第一次“围剿”彻底失败。 1931年3月,蒋介石发起了对鄂豫皖边区的第二次“围剿”,目标是在5月前完全消灭红军。 第二次“围剿”的第一阶段,国民党军队主要集中在皖西地区,部队先后占领了独山、诸佛庵、麻埠等地,并企图向金家寨进攻。 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势,红四军迅速作出反应,决定集中力量先击退皖西的敌军。4月下旬,红四军在独山镇成功歼灭了国民党的一个团及一个营的部队,迫使敌人从麻埠和诸佛庵撤退至霍山县城。 随着“围剿”重心的东移,红四军抓住机会向西迅速反击,5月9日在浒湾歼灭了国民党的第53师近千人。之后,红军继续南下至黄安附近的桃花镇,又一次大败敌军。 经此一系列行动,红军不仅成功挫败了国民党的第二次“围剿”,还大大扩展了其在鄂豫皖边区的影响力。 1931年1月,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后,中央对全国苏区的组织架构进行了重要调整,以加强对地方苏区的直接领导和指导,特别是在鄂豫皖边区。 4月份,张国焘、沈泽民、陈昌浩三人被派至鄂豫皖边区,其任务是指导该区域的土地革命并扩大红军的影响力。 中央政治局于5月12日作出决议,在鄂豫皖边区成立中央分局,其职权高于省委,直属中央政治局。新组建的中央分局立即采取行动,撤销了原鄂豫皖边特委,成立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 为加强军事力量,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军事委员会也在同一时期进行了重组。张国焘被任命为军委主席,与曾中生、邝继勋等共同组成新的七人委员会,更有效地领导即将到来的军事行动。 1931年9月,蒋介石针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尝试宣告失败,随后他将目光转向鄂豫皖根据地,并准备发动新的攻击。 为此,鄂豫皖根据地的军民在中央分局的领导下积极准备抗击。当地青年纷纷加入红军,地方武装得到了扩编和加强。基于这批新加入的青年力量,红二十五军于10月在麻埠成立,邝继勋任军长,吴焕先任政治委员。 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成立,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担任政治委员,刘士奇为政治部主任。该方面军由红四军、红二十五军及教导团组成,共有超过3万人的兵力。 尽管敌军在鄂豫皖根据地周边集结了庞大的兵力,但由于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以及国内抗日反蒋情绪的上升,国民党内部矛盾重重,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迟迟未能展开。 在这种形势下,红四方面军采取了外线出击的策略,积极准备破坏敌人的围剿计划。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鄂豫皖苏区发起了黄安、商城、苏家埠及潢川光山等四大战役。 在蒋介石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施第三次“围剿”计划未能取得成效之后,红军与该地区的革命势力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与扩张。到了1930年代初,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版图及其控制范围已经显著增大,总面积达到了约40,000平方公里,覆盖了众多关键地区和战略要地。 参考资料:沙健孙主编. 中国共产党通史 第3卷 掀起土地革命的风暴[M]. 1997
1930年,张国焘空降到鄂豫皖后,红军规模得到了显著发展。 1930年冬季,中
混沌于浮云
2024-08-21 19:42:47
0
阅读:1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