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帽等级! 古代中国的官帽制度起源于上古时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阶层的形成,官帽不仅仅是防寒和装饰的工具,更成为了标识身份和政治地位的重要符号。从最早的皮毛制帽到后来丰富多样的冠冕,官帽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社会的礼仪制度、政治结构紧密相关。 在上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从狩猎逐渐转向农耕,随之社会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出现了明显的阶层分化。轩辕黄帝被誉为“衣冠的创始人”,他不仅创造了衣裳,也标志着华夏官帽的起源。这一时期的帽子,主要是兽皮制成的简易形态,用以保护和遮蔽。 进入夏朝以及继之而来的商周时期,随着王朝政权的稳定和奴隶制的确立,官帽开始具有了更加明确的等级和政治意义。夏朝的帽饰尚简单,但到了商朝,特别是殷商时期,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业的进步,官帽的样式和材质也更加多样和精细。 商朝的贵族通常佩戴装饰华丽的冠帽,显示其社会地位和权力。《商书·太甲中》的记载表明,伊尹等人在政治仪式中使用了特定的冕服,标志着冠冕在商朝已经成为重要的政治和社会符号。 到了周朝,冠冕制度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周礼》等典籍详细记载了各种场合所需佩戴的不同冠冕,反映了周朝礼仪制度的严谨和完整。 周代的帝王和贵族在不同的宗教和政治活动中,根据规定佩戴不同样式的冕,如大裘冕、衮冕、鷩冕等,每一种冕都有特定的社会和政治含义。尤其是天子的冕帽,前低后高,装饰有丝绳旒,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 此外,周朝的文官和武官在正式场合也有严格的服饰规定,如文官的爵弁和武官的皮弁,体现了他们在政治体系中的角色和职责。 秦朝在消灭六国后,不仅吸收了周朝的六冕服制中的元冕用于祭祀,还进行了创新,表现在通天冠的创设上,这种冠成为了秦汉封建帝王的重要冕帽。 同时,秦始皇还将原六国国君所戴的特殊冕冠赐给了群臣,如赵国的高山冠和楚国的法冠,这种做法象征了对传统冠冕制度的重构。 汉朝继承并发展了秦朝的冠冕制度,其特色在于层级分明,与官职严格对应。《汉官仪》详细记载了从皇帝到底层小吏的冠冕种类和规定,如皇帝佩戴的通天冠、诸侯王的远游冠等,反映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和服饰法规。 而且汉朝还规定了文官、执法官等不同职务的特定冕帽,如进贤冠和法冠,这些都体现了冠帽在官职分配中的象征意义。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冠冕制度继续得到维持和明确化,各级官员的冠帽种类更加详尽,例如《晋书·舆服志》中记载的进贤冠的不同梁数,反映了更加精细的官职等级区分。 隋唐时期,冠冕服制基本沿袭了前朝,但幞头成为了一种流行的头饰,由古代的幅巾演变而来,逐渐成为官员和民间广泛使用的帽饰。特别是唐代,幞头的材质、颜色和样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如《唐会要》记载的官样圆头巾等,显示了唐代对头饰的重视和创新。 宋朝时期,幞头的样式进一步发展,成为官员和平民的常用帽饰。《梦溪笔谈》中描述了宋代五种不同类型的幞头,展现了宋朝服饰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宋朝还明确了不同场合使用的冠服,如进贤冠、貂蝉冠和解豸冠,这些冕服不仅在形式上有所区别,而且各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 元朝的统治阶层结构中,官帽和官服系统极具特色,融合了蒙古族的传统与汉族的礼仪。在这一时期,蒙古族的官员主要采用的是蒙古式官服,其中包括特有的头饰——笠子帽。 这种帽子形状类似钹笠冠,头顶留有一小绺头发,其他部分则编成两条辫子,形成独特的视觉标识。而汉族官员则延续传统,使用幞头制作的官冠,这种冠帽表面通常涂以漆纱,两侧展开,形态各异。 进入明朝,官服和官帽制度有了显著的变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强调恢复汉族的衣冠制度,推广使用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乌纱帽成为了明朝官员的重要象征,不仅限于朝堂之上,即使是未获官职的状元、进士等,也可佩戴乌纱帽,体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认同。 明朝的官帽按照使用场合和官阶还分为多种,如梁冠等,其中一品官员的梁冠装饰最为华丽,上面装饰有玉制的带扣和云凤花锦的绶带。 清朝时期,随着满族的入关并最终建立政权,原有的汉族官帽制度被全面改革。清朝官帽统一采用斗笠式的帽形,上面装饰有象征官阶的顶珠和翎羽。 根据官阶的不同,顶珠的材质和颜色亦有所不同,如一品官员顶戴的是红宝石,而九品官员则使用阳文镂花金。这一时期,官帽不仅是身份的象征,也体现了清朝对服饰制度的统一控制和对汉族文化的改造。 参考资料:李楠编著. 中国古代服饰[M]. 2015
僵尸帽
一群僵尸帽,有宝石也没人去鉴定真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