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58岁徐悲鸿病逝,身在台湾的孙多慈听闻噩耗,把自己关在房中整整三天三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09-19 19:57:26

1953年,58岁徐悲鸿病逝,身在台湾的孙多慈听闻噩耗,把自己关在房中整整三天三夜。出来后,她对丈夫说:我要为徐悲鸿戴孝三年。 孙多慈特意设了供桌,头戴白花,思绪回到1931年的夏天。 在国立中央大学艺术招考的分数榜前,一个名叫孙多慈的考生以95分的高分引发了围观。然而,这份成绩并没有得到大家的普遍赞叹,反而引起了一片低声质疑。 这位原本的高考落榜生,究竟是如何在短短几个月内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她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孙多慈,曾被认为是班上绘画基础最差的学生,但她却坚定地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为了能在艺术的殿堂一展所长,她先是旁听了著名艺术家徐悲鸿的课。 在这期间,她凭借自己的努力逐渐引起了徐悲鸿的注意,获得了难得的写生机会,甚至得到了老师的小灶指导。然而,随着她的成绩提升,周围的声音也开始有所变化。 徐悲鸿的妻子蒋碧薇对此日益敏感,三番四次进入课堂突击检查,试图揭露孙多慈与丈夫之间的关系。 她甚至公然破坏了徐悲鸿和孙多慈共同创作的作品,并在招考前放出“孙多慈是靠勾引老师才拿到的高分”的谣言。 这些争议给孙多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徐悲鸿作为一位爱才惜才的老师,自然不忍心看到自己的学生受到这样的非议。 他开始尽其所能地为孙多慈提供支持,张罗画展,为她卖画,甚至偷偷变卖自己的作品,以筹集资金将她送出国留学。 这段时间,徐悲鸿和蒋碧薇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甚至发出了《分居声明》,想要与妻子彻底断绝关系。在蒋碧薇看来,这份声明无疑是对婚姻的不忠,给两人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孙多慈在这个过程中显得相当被动,随着蒋碧薇的强势推动,她不得不面对各方的质疑和压力。原本对徐悲鸿的敬仰之情,渐渐演变成了更深层次的感情。徐悲鸿对她的欣赏,也在各种艰难处境中转化为怜惜的爱情。 然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不仅有蒋碧薇的重重阻碍,还有孙多慈的父亲孙传瑷。 作为一代名士的他,曾因政治原因家道中落,虽然生活窘迫,但对女儿的婚姻问题却异常看重。他绝对无法接受女儿与徐悲鸿的不伦之恋,这让他更加急于为女儿安排婚事。 1938年,战火逼近,孙传瑷带着全家回到故乡丽水安置。徐悲鸿则前往南洋,希望通过画展义赈来帮助难民,在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在临别之际,孙多慈与徐悲鸿约定了“十年之约”:彼此不去打扰,静心奋斗,一切听天由命。即便不知道未来会如何,他们仍试图在这段感情中种下希望的种子。 可是,这份美好的愿望却未能持久。返回丽水后,孙家日益窘迫,父亲为女儿物色了已婚并有三个女儿的许绍棣。面对父亲的压力,孙多慈最终含泪披上嫁衣,心中满是无奈与悲伤。 婚后的生活并不如她所愿。作为教育厅长的许绍棣空有其名,却无甚学问,且性格好色,让孙多慈的内心充满了苦闷与无奈。 她忍不住给徐悲鸿写信,表达自己对过去的遗憾。信中提到:“我后悔当日因为父母的反对,没有勇气和你结婚,但我相信今生总会再看到我的悲鸿。”然而,这封信也仅仅停留在了纸上,再不会取得回应。 1953年,孙多慈听闻了徐悲鸿的死讯,悲痛欲绝,锁自己在房间里整整三天三夜。 沉浸在悲伤中的她,决定为恩师戴上三年大孝,以此来表达对徐悲鸿知遇之恩的感激,同时也是给自己未能实现的爱情做个了结。 这一切看似是孙多慈人生的悲剧,然而她的故事不仅仅是关于个人的悲欢离合,更是对当时社会环境与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 作为一个女性,孙多慈在追求艺术梦想的道路上,经历了太多不公平与无奈。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女性对自由与爱的渴望,以及在传统束缚下勇敢追求自己理想的艰难历程。 今天,当我们在谈论那些优秀的艺术家与他们的作品时,也不妨关注一下这些背后的故事。 每一位杰出人物的光环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酸,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努力的结果,还可能涉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 艺术,不应该是孤立的,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让我们在欣赏美的同时,更多地去理解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领会更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孙多慈的经历,我们或许能够反思:在追求理想与爱情的路上,究竟什么是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仍然能够保持初心?这也许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问题。 #秋日生活打卡季# #历史开讲#

0 阅读:105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