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下旨:“准奏左爱卿生前遗愿。” 1871年,沙俄趁着清朝内乱,趁虚而入,侵占了伊犁,致使这一战略要地落入敌手。当时的清廷对于这种情况显得无能为力,左宗棠却并没有退缩。 在他看来,国家的领土绝不能轻易被割让。在平定了陕甘回民起义后,他火速赶往乌鲁木齐,开始了近十年的收复新疆计划。 左宗棠深知,屯田是维持军队后勤的重要保障。他在乌鲁木齐大兴屯田,为将来的战斗做好充足的准备。 而这个时候,日本正侵略台湾,清廷的精力被分散,处于海防和塞防的两难境地。李鸿章等人提出放弃新疆,以集中力量防守海岸线,然而左宗棠却坚持认为,要收复伊犁,绝不能放弃。 经过激烈的辩论,慈禧皇太后终于同意了左宗棠的计划,但条件是具体如何展开,完全由左宗棠自行处理,这意味着他需要亲自操心从战略制定到武器筹备、军饷安排的方方面面。 面对日益猖狂的沙俄,清廷频频退让,左宗棠忍无可忍,最终愤而抬棺出征,决心与敌血战到底。 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在1881年,左宗棠成功收复了伊犁九城,并说服清政府在新疆设省。这一壮举,无疑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之后,他被召回北京任军机大臣,但这个职位对他而言并不合适。在中央工作,接触各式官僚,左宗棠觉得自己无法施展抱负,最终申请调任两江总督,想在地方上继续办实事。 而此时,越南的局势也岌岌可危,法国对越南的侵略让清朝再次面临挑战。左宗棠得知这一消息,立刻请求前往出征,但因目疾未能如愿。 就在此时,清军节节败退,法军越过了交战地区,形势愈发紧张。福建水师在马尾海战中全军覆没,消息传来,清廷上下震怒,却在求和与宣战之间犹豫不决。 正当清廷踌躇不定之际,左宗棠发表了他的观点:“中国不能永远屈服于洋人,与其赔偿,不如拿赔偿作战费。”他的坚定与果敢迎来了重用,慈禧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前往福州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 上任后,左宗棠采取了双管齐下的策略,既着眼于海军的重整,也没有忽视陆军的部署。福建水师在之前的失败后,几乎失去了战斗力,左宗棠很清楚,仅仅依靠海军的力量无法逆转局势。 因此,他决定加强海岸防御,利用地形优势将法国舰队诱入炮台射程之内。果然,法国舰队在这一计划中遭遇了重创,被迫撤离战场。 与此同时,他派遣赋闲在家的冯子材去镇南关整顿部队。陆军法军对此毫无防备,结果冯子材带领的清军在镇南关大获全胜,彻底扭转了战局。 清廷也因此开始重新审视与法国的关系,李鸿章等人急忙主张“乘胜即收”,从前线撤军,寻求和平谈判。 左宗棠自然对此十分愤怒:“十个法国将军,也抵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然而,为时已晚,清廷与法国签订了《中法条约(新约)》,不得不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 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左宗棠感到极度失望,身体也因病重而虚弱。他向清廷递上奏折,要求在台湾设省,并专设海防大臣,以防未来的入侵。 他说:“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憾平生,不能瞑目!”这是他对国家未来深切的忧虑,也是他作为大臣的赤诚之心。 时至今日,许多人对左宗棠的事迹倍感遗憾。纵有一腔热血和壮志未酬,但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 左宗棠的坚持与付出在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一直以国家利益为重,从未放弃对领土完整的追求,是后世华夏子孙心中的楷模。 左宗棠的生命中充满了波折,尤其是在即将告别尘世之际,他仍旧对国家的前途感到焦虑。 慈禧闻知左宗棠去世的消息后,才认识到他的奏折的重要性,最终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设立台湾省,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 左宗棠以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忠诚与勇气。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更是一位具有深远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他用行动告诉我们,对于国家的责任与担当,是每一个有志于民族复兴的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绝口不言和议事,千秋独有左文襄。”这是对左宗棠一生的真实写照。他用一生的奋斗践行了作为一位国家栋梁的责任,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和尊严。 虽然历史长河中,人物众多,但左宗棠无疑是其中最闪亮的那颗星。他的坚韧与勇气,成为了后代华夏子孙学习的榜样。 在今天的我们回首这段历史时,不禁会思考:在面对国家危机时,我们又该如何做出选择?是沉默不语,还是挺身而出,像左宗棠一样,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这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而是每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人的责任与担当。 #秋日生活打卡季# #历史开讲#
1885年,74岁左宗棠去世。慈禧闻讯,连忙翻阅左宗棠临终前上的奏折,脸色大变,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09-22 20:00:28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