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亲钱学森却不闻不问随他去,但钱永刚依旧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 在中国科技史上,钱学森无疑是一个闪耀的名字。他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的航天事业,更塑造了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理想和追求。 然而,这位被誉为“人类航天之父”的科学巨擘,在家庭生活中,却是一位让人感到矛盾的父亲。 在他的儿子钱永刚的眼中,钱学森既是一位不合格的父亲,又是一位非常合格的慈父。这样的冲突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钱永刚曾直言:“如果我不是钱学森的儿子,或许可能得到的还多一点。” 他不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合格的父亲,甚至觉得钱学森的学问本可以为自己提供更多的帮助。这番肺腑之言,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钱永刚出生于美国,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生活一直平稳而美好。兄妹俩在美国的学校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一切似乎都在按部就班。 然而,一切因父亲钱学森回国的决定而发生了巨大变化。1955年,他们踏上了回国的邮轮,年幼的钱永刚带着无数好奇,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 彼时的中国,对于他来说是陌生而又新奇的。连中文都不会说的钱永刚,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他对国内的一切感到茫然,就拿牛奶来说,习惯喝冷牛奶的兄妹二人,看着热过的牛奶感觉十分新奇。 这个时候,公务繁忙的钱学森只是随口安慰了一句:“放凉了就可以喝了。” 这样的简单一句话,恰恰揭示了钱学森作为父亲的教育风格。 钱学森并没有选择将孩子捧在手心里,而是希望他们能够在自由的环境中成长。 夫妻俩全心投入国家的科研事业,精力有限,因此对待孩子的教育,主打法则是让他们耳濡目染。这样的方式让钱永刚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相对独立的空间。 他在学校里的表现并不算优秀,甚至因为小聪明太多而在数学竞赛中只考了30分。 但钱学森的反应却没有责备,而是提醒他,生活中遇到的考验往往是你未曾预料的。这样的豁达教导,使得钱永刚逐渐形成了乐观的人生态度。 当他在高中感到迷茫时,想去当兵入伍,这在其他家庭可能是需要父母慎重考虑的大事,但在钱学森这里,仅仅是知晓了这一想法,然后任由他去选择。这种放手与信任,让钱永刚在探索人生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凭借当时钱学森的地位,只需要帮儿子打一声招呼,就能让钱永刚的路更加好走,但父亲不仅不闻不问,到了后来,钱永刚还因为是钱学森的儿子,而受到了排挤和打压。 表现优异的钱永刚,却因为当时时局动荡,父亲的身份也让他的人生受到了不公平对待,并且回顾他这前半生的成长历程,父亲除了鼓励他多阅读之外,并没有将自身的精力放在对他的培养和教育上。 这也就导致,当钱永刚多年以后准备再度考大学的时候,他一度没有了信心,如愿考上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年纪是同学中的“佼佼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钱永刚对父亲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他曾坦诚地说,如果自己不是钱学森的儿子,或许能获得更多的关爱。 在这条成长路上,他一方面感受到父亲的疏于管教,另一方面又发现这种教育的深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 从小,钱永刚接受的是一种宽松的教育模式。钱学森夫妇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倾注于自己的事业,面对孩子的成长,他们选择了一种较为放纵的方式。 虽然这在表面上看似疏于管理,但实际上,他们给予了孩子极大的自由,让他在生活中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便是钱永刚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一方面渴望父母的关注,另一方面又感激父母给自己的自由空间。 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父亲的钱学森,注定无法像普通家庭的父亲一样,全心全意陪伴在孩子身旁。 尽管在成长过程中,钱永刚鲜少感受到来自父亲的直接关心,但偶尔的几句开导却成为了他人生中宝贵的财富。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后,钱永刚开始意识到,父亲的教育方式是独特而深刻的。 他不仅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慢慢领悟了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还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持续的追求和努力。 尽管在某些时刻,他觉得自己的成长少了些父亲的陪伴,但当他回首往事时,这份“缺失”反而转化为他内心强大的支撑力量。 钱永刚在大学期间的再度崛起,正是对父亲教育方式的最好回应。 经过多年成长,他逐渐走出了自我的迷茫,体现出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可以说,钱学森以其独特的教育理念,赋予了孩子们在生活中主动探索的勇气。 回头看,钱永刚对父亲的尊重与敬爱之情愈发浓厚。虽然钱学森在生活中对孩子们少了些陪伴,但他们内心深处的爱与支持早已扎根在生活的点滴中。 作为孩子的钱永刚,经历了这些年的成长与沉淀,最终明白了父亲所给予的,远比物质上的陪伴更有价值。钱永刚也意识到,在世俗意义上所谓的“合格父亲”,未必能定义真正的父爱 参考信源:中国新闻网2023年06月04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父亲教会我人生要懂得‘舍’” #秋日生活打卡季#
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一生中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30分,高中没念完就另谋出路,而父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09-23 08:17:37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