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0年,民国才子胡适的父亲胡传攒了一笔钱,托人告诉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7岁的女儿做填房…” 冯金灶老婆听后破口大骂:你都49了也不嫌害臊,我女儿才不会去你家当后妈… 胡传,原名胡守珊,出生于皖南徽州的一个茶商家庭。他从小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家族的荣耀,他努力读书,想通过科举来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 在他25岁时,胡传成功考中了秀才,本以为前方的仕途一片光明,然而接下来多年,他却屡屡落榜,未能考中进士。 失望之下,让他逐渐意识到科举并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转向了更加实际的经世致用之学,专注于古代军事地理学的研究。 经过多年的心血,终于在41岁时,胡传因其深厚的地理知识获得了赏识,意外得到了一个候补知州的职务。从这时起,他的仕途似乎迎来了柳暗花明。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胡传的婚姻生活却陷入了困境。他早先娶的两位妻子因身体虚弱相继去世,留下了他一人抚养三儿四女。作为父亲的他,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劳心于工作,身心俱疲。 49岁时,胡传决定再续一门婚事,他希望能够找到一位身体健康、能吃苦的妻子。在媒婆的撮合下,他看中了冯金灶家的女儿冯顺弟。 此时的冯顺弟已经17岁,在那个时代的农村,这个年纪的女孩被称为“老姑娘”。当冯金灶提出这个亲事时,初听之下,他的妻子却十分愤怒,认为一个49岁的男人来娶自己的女儿简直是天方夜谭。 不过,冯顺弟并没有像母亲一样反对。她早已对这个名声在外、才华横溢的胡传心生倾慕。冯顺弟在14岁时曾在庙会上见过胡传,自此便对他产生了深深的仰慕之情。 她理解家庭的经济压力,决定悄悄答应媒婆的安排,以此来帮助家里解决财务问题。因此,这桩婚事最终得以成行,虽然冯顺弟的母亲心中依然忧虑。 冯顺弟嫁入胡家后,生活起初平静幸福。胡传虽然忙于政务,但依然愿意抽空陪伴妻子,甚至手把手教她识字。 两人共同度过了一段温馨的时光。不久,他们的儿子胡适出生了,成为了家庭的新希望。冯顺弟常常感慨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 好景不长,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作为台东直隶州知州的胡传不得不将妻儿送回老家,自己则留在战乱的前线奔波。仅一年后,胡传因操劳过度在厦门去世。 此时,冯顺弟才23岁,而他们的儿子胡适尚且只有三岁零八个月。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冯顺弟没有时间伤心,便迅速扛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成为了胡家的当家主母。 胡传的长子因疏于管教,成了出名的败家子,吸食鸦片、赌博,无所不为。父亲去世后,他更是变本加厉,家中常常聚集一群讨债的人。二儿子和三儿子则强行霸占遗产,把家庭搞得乌烟瘴气。 这样的局面让冯顺弟倍感压力,但她从未与继子们争吵过,而是默默忍受,竭尽全力地守护着自己的家庭。她意识到,依靠继子女并不可靠,唯有将全部心力放在自己的儿子胡适身上。 为了让胡适接受良好的教育,冯顺弟在他四岁时就送他入私塾。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学堂的学生。 胡适当时的学费在全学堂中是最高的,别的小孩一年学费仅需2元,而冯顺弟却为胡适支付了6块,以后逐年递增,最多时甚至达到了12块。这一切都表明了她希望儿子多读书的决心。 在她的坚持下,胡适11岁时便已成为小有名气的神童。而冯顺弟的理想,不只是希望儿子学有所成,更希望他能像胡传一样,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冯顺弟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12岁的胡适独自前往上海求学。 在离别前,她亲手为儿子做了一只枕套,上面绣了这样一句话:“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这不仅是对胡适的激励,更是对未来的期盼。 在上海,年少的胡适经历了光怪陆离的都市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母亲的教导,保持了初心,努力学习。 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留美庚款官费生,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 七年后,胡适年仅27岁,通过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取得了博士学位,并最终任教于北京大学,成为一代文化名人。 成名之后的胡适,多次提到母亲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她给他的两个法宝:读书和好脾气。 如果没有冯顺弟的支持与付出,胡适或许不会有如今的成就。虽然人生的道路充满荆棘,但冯顺弟的选择和坚持,为胡适铺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坦途。 冯顺弟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的艰辛与苦难并不会击垮那些拥有梦想和勇气的人。 即便在最困顿的时候,只要心中有爱与希望,便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胡传与冯顺弟的故事,不仅是两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被物质的追求所迷失,但冯顺弟的故事提醒我们,内心的坚持、理想与爱才是生活中最珍贵的财富。让我们向这位伟大的母亲致敬,愿她的故事能够激励更多人勇敢追梦! #秋日生活打卡季# #历史开讲#
1890年,民国才子胡适的父亲胡传攒了一笔钱,托人告诉农民冯金灶说:“我想娶你1
儒雅星辰昊讲历史
2024-09-20 17:52:45
0
阅读:101
大兵
胡适不是甚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