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桂军189师师长俘虏了两名日军,看着日军矮小的身材,师长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可以让日军伤亡惨重的办法,而且还可以让日军的坦克不能前进。 凌压西,普通农户出身,于1891年在广西容县诞生,尽管他在童年时曾接受过几年的教育,但家境贫寒迫使他不得不辍学,开始踏入打工的世家,然而,命运的转折点出现在1918年,当时凌压西加入了马晓军部的模范营,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在多年的实战经历中,他逐渐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凌压西在军中逐步晋升,1938年,因其赫赫战功,凌压西荣升为桂军84军189师的师长,八月的某一天,他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率领部队驻守湖北黄梅县,必须防止该地被日军占领,战斗开始时,子弹如雨般砸在大地上,炮火声震耳欲聋,经过一整天的浴血奋战,我军最终成功击退了日军的进攻,并成功俘虏了两名日军士兵。 尽管战斗异常激烈,但我们终于取得了胜利,这使得凌压西格外好奇,为何如此矮的倭寇为何如此强大的战斗力,同时,他也决定亲自会见这两名俘虏,试图从他们身上获取宝贵的情报。 不过经过一番审问发现什么也没有问出来,凌压西沉思片刻,突然灵机一动,他意识到可以利用身高差异创造一种独特的战术,他明白日军的坦克给我军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但如果能够创造一种地形障碍,使坦克无法通过,而步兵又难以快速越过,那将成为我军的巨大优势。 第二天一早,凌压西向士兵们发出了明确的命令,他要求他们立即开始挖掘沟壕,并且要求沟壕宽度和深度达到特定的标准,同时,他还命令士兵们采购一些木制板凳,这让许多士兵感到困惑。 面对这种疑问,凌压西解释道:“这些沟壕将成为我们对抗日军坦克的防御工事,坦克无法越过宽深的沟壕,而日军步兵由于身材较矮,他们也无法轻易地跨越,这样一来,他们只能跳进壕沟,爬出来的过程中就成为了我们的活靶子,”士兵们渐渐理解了这个战术的重要性,并迅速投入到工作中。 整个部队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挖掘沟壕、布置木板凳,这个看似奇怪的组合开始逐渐在战场上形成,士兵们用紧张而熟练的动作挖掘着沟壕,确保其宽度和深度符合要求,同时安排木板凳在沟壕一侧稳固地摆放。 他们明白,这项看似简单的任务是为了应对日军坦克以及士兵的威胁,而且这种独特的战术将成为改变战局的关键。凌压西师长密切关注着工作的进展,他意识到这个想法必须能够实际有效,关键在于壕沟的深度和木板凳的布置。 挖掘完毕的战壕迅速发挥出了预期的效果,当战斗再次爆发时,正如凌压西所料,日军的坦克无法越过战壕,步兵则束手无策地跳进壕沟。然而,跳入壕沟的日军却发现了不寻常之处,他们在面对将近1.7米深的壕沟时,这与他们普遍的1.5米身高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显然措手不及。 这时,之前布置的木板凳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士兵们迅速利用木板凳搭建起临时的射击阵地,针对跳进壕沟的日军进行射击,其他士兵则疯狂地向壕沟投掷手榴弹,形成了火力的压制和控制。 日军被困在壕沟中,无处可逃,只能任凭我军的火力逐一将他们击毙,爆炸声、惨叫声和枪声在战场上交织,那些跳进坑里的日军成为了易捕的猎物,经过这场战斗,凌压西带领的部队获得了“板凳军”的称号,而日本军队对凌压西不考虑他们身高劣势的策略进行了责难。 之后,凌压西在士兵中训练掌握这种战术,他屡次利用日军的身高劣势诱使他们深入壕沟,然后利用木凳上方的空间进行战斗,充分发挥我军的身高优势,这种战术成为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利器,为我军赢得了许多胜利。 战后,凌压西荣获胜利勋章和忠勤勋章,成为备受赞誉的将领,然而,他选择了退出军界,返回家乡过上平静的田园生活,这位智勇之将最终选择了隐居山林,远离世事纷扰,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为祖国的抗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英勇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