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三日,对于“沉沙折戟”事件的发生,周总理讲过这样一段话:“出了这个事件,这

啸火谈明星娱乐 2024-10-06 14:39:14

九月十三日,对于“沉沙折戟”事件的发生,周总理讲过这样一段话:“出了这个事件,这么一个结局,谁也没有料到,谁也无法导演。他之死,真是天造地设,是必然的结果,偶然的出现。”“这个人一辈子不能批评,一批评就消极。所以摔死了是偶然的,但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沉沙折戟”这条爆炸性新闻,成为“十年”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许多干部和群众由此觉醒,重新审视“十年”,并开始认真思索一些问题。 事件后,集团的重要成员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邱会作被抓了起来。周总理主持中央专案组,继续进行审查的工作。他不失时机地举起批判极“左”思潮的大旗,迅速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解放了大批受到反党集团迫害的老干部,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国内形势开始出现新的转机。 关于周恩来人格精神的深刻内涵,学者们的研究探讨不仅集中而且深入,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其中,王凤胜与刘德军合著的《伟人的魅力-周恩来人格研究》一书尤为引人注目,该书深刻揭示了周恩来人格精神中蕴含的独特气质与伟大风范,具体表现为“无我”的奉献精神、“无畏”的斗争勇气以及“无怨无悔”的人生态度。 进一步细化,周恩来的人格精神可精炼为五个核心方面:一是大志,他不仅志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心系公众福祉,矢志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终身奋斗不息;二是大真,他以真实的态度对待工作,真诚地处理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以真情与各类人士交往,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与信任;三是大爱,他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和平充满了深沉而炽热的爱;四是大智,他才华横溢,智慧卓越,思维敏捷,观察力敏锐,应变灵活,具备远大的战略眼光和丰富的斗争经验;五是大勇,在敌人面前他斗争坚决,在灾害面前他挺身而出,在危局面前他力挽狂澜,在生死面前他置之度外,展现出非凡的勇气与担当。 此外,鞠建国与隋大利的文章,从另一角度将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内涵精炼为四个统一:无产阶级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的统一,领导者与人民群众的统一,以及勤政与廉政的统一。陈新建则强调,崇高志向是周恩来人格精神的基石,他将有限的生命完全融入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之中,这一精神核心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周恩来之所以能成为严于律己的典范,这既是对其人格风范影响因素的客观评价,也是他个人修养的集中体现。他深信,唯有通过自我批评,方能真正做到严于律己,而那些不能自我批评的人,自然也无权批评他人。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撰写的《我的修养要则》便是明证,在延安整风期间,他对自己过去的历史进行了严格的审视,勇于承认并深刻反省了自己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的某些失误,展现了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 建国后,即便身居高位,他仍不忘思想改造,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过好“五关”。他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严格要求,时刻考虑到对党、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力求不让党和国家受到任何损害。当所领导的工作出现问题时,他总是首先承担责任,从不推卸给他人,并积极帮助同志弥补损失。这种明大义、识大体、顾大局的自我修养,以及避虚务实的工作态度,彰显了他的正直、诚实与谦虚,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周恩来人格风范的形成与塑造,是一个逐步完善与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深受其人生道路选择的影响,即从民主主义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的心路历程。同时,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传统美德的滋养,西方先进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以及半个多世纪革命和建设实践的锤炼,共同造就了这位个性鲜明、风格独特、世人敬仰的伟大人物。 在《论名誉》一文中,周恩来指出,“是故深识之士尤当视为第二生命。举凡一切处理,窃勿幸存邀名之心,当以正义以绳其轻重”,这反映了儒家注重名誉、气节、人格的道德品质对周恩来的深远影响。 在《诚能动物论》中,他进一步阐述,“不诚无物,孔氏之言也”,“然诚之为物,非学力所可及也,亦发于中而形于外耳。亦即孔氏之所谓仁”,通过探讨诚与物的关系,阐明了“诚”是达到儒家仁政理想的根本途径。 可见,儒家思想对周恩来的影响之深。在《读孟禄教育宗旨注重人格感言》一文中,周恩来又提出,“孔之忠恕,耶之性灵,释之博爱,回之十诫,宗教之所谓上帝也,圣贤之所谓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也。范而羁之,亦即一生之人格耳。”这进一步证明了儒家的“君子人格”对周恩来的深刻影响。他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远大志向,为国为民的无私奉献精神,以及儒雅谦逊的品格,都直接得益于儒家文化的熏陶与引导。

0 阅读:2196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