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多次被贬的刘禹锡也辉煌过 刘禹锡生在772年,所处的中唐,正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点。外部藩镇割据,社会矛盾激化,均田制破坏,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多;朝中,宦官专权,朋党相争。面对内忧外患,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图谋变革。792年刘禹锡在长安游学,目睹了朝廷的衰败,便有了改革的念头。次年,刘禹锡顺利通过进士科。进士科在唐代最为重要且极其困难,有“五十少进士”的说法。795年刘禹锡正式进入官场。德宗太子李诵雄才大略,也对朝廷危机深感忧虑。在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的引导下,李诵也有了革新的想法。805年李诵抱病登基,改年号永贞,随即开始了永贞革新。改革的总指挥是王叔文、王伾,他们聚集了一批中央低阶文官在身边,充当智囊。在诸多才俊中,王叔文最看重刘禹锡和柳宗元,《旧唐书》说“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所以时人将王叔文、王伾、 刘禹锡、柳宗元,称为二王刘柳,他们四人才是改革的核心。 在外削藩镇,内抑宦官的目标下,短短一百多天,他们颁布了七大重要措施,虽说由于时间太短,很多措施并没有切实落地,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措施本身都是切中时弊的。清代王鸣盛就评价这些措施“上利于国,下利于民,独不利于弄权之阉宦,跋扈之强藩”。 在这种背景下,刘禹锡虽然是屯田员外郎,但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权势,这堪称刘禹锡人生巅峰。刘禹锡曾写了《春日退朝》,“瑞气转绡縠[xiāo hú],游光泛波澜。御沟新柳色,处处拂归鞍。”将自己的喜悦展现得淋漓尽致。 但改革进行到第146天,在藩镇和宦官联合压迫下,顺宗被迫将皇位禅让给太子李纯。在宦官指使下,李纯尽废新政,并将二王刘柳等改革核心人物全部处分,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刘禹锡的人生也如同过山车一样,在经历挥斥方遒、指点江山的辉煌后,被不断贬谪。直到垂垂老矣,才被召回中央。 参考文献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商务印书馆1997年。#历史冷知识#
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多次被贬的刘禹锡也辉煌过 刘禹锡生在772年,所处的
浩然说文史
2024-10-06 20:45:39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