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3年,19岁的陈嘉庚回乡成亲,却发现自己的弟弟调皮捣蛋。他气愤地将弟弟绑在

笔杆子说 2024-10-26 23:28:36

1893年,19岁的陈嘉庚回乡成亲,却发现自己的弟弟调皮捣蛋。他气愤地将弟弟绑在一棵树上鞭打了一顿。没想到,最后他说服新婚妻子拿出2000块钱,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信息来源:学知报2022.6.10嘉庚先生百年职教初心之辉光照未来) 开篇就爆个料:你们知道吗,那位被毛主席称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的陈嘉庚先生,他最初办学的动机,竟然是因为他弟弟太皮? 这瓜有点大,咱们慢慢吃。 1893年,19岁的陈嘉庚风尘仆仆地回到老家,准备迎娶新娘。 本来是件高兴的事,但他偏偏遇到了烦心事。 他那五岁的弟弟,简直就是个“混世魔王”,整天惹是生非,上房揭瓦,打架斗殴更是家常便饭,经常把其他孩子打得头破血流。 母亲不得不一次次低声下气地去赔礼道歉,受尽了委屈。 陈嘉庚目睹母亲的痛苦,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早就对弟弟的顽劣行为看不惯,但碍于家人情面一直隐忍不发。 这次,他终于爆发了。 他一把抓住弟弟,用绳子把他绑在树上,狠狠地教训了一顿。 打了弟弟后,陈嘉庚不但没觉得痛快,反而开始琢磨起来。 他意识到,弟弟之所以如此顽劣,是因为缺乏管教和引导,整天无所事事,精力无处发泄。 如果能有个地方让孩子们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或许就能改变这种状况。 结婚后,陈嘉庚和妻子商量了一下,决定用婚礼剩下的2000银圆办一所学校。 这个决定在当时可谓石破天惊,毕竟2000银圆可不是小数目,在那个年代足够一个普通家庭生活好几年了。 但陈嘉庚夫妇却毅然决然地将这笔钱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可见他们对教育的重视。 不久后,惕斋学塾在陈嘉庚的家乡——福建同安集美社正式成立。 为了更好地发展,陈嘉庚带着弟弟一起前往新加坡,投奔在那裡经商的父亲,希望在新的环境中能给弟弟一个新的开始。 来到新加坡后,陈嘉庚从父亲那里获得了2000银圆的启动资金,开始独立创业。 他在商界摸爬滚打,经历了不少挑战和困难。 但他头脑灵活,做事果断,很快就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 陈嘉庚最初经营的是菠萝罐头生意,后来又涉足橡胶产业。 他眼光独到,敢于冒险,在橡胶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了名震南洋的“橡胶大王”。 陈嘉庚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功,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 他始终心系桑梓,将赚到的钱源源不断地投入到家乡的教育事业中。 回乡后,陈嘉庚在原有惕斋学塾的基础上,扩建了中学和师范学校,形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集美学村”。 他不仅免除了中学生的学杂费,还给师范生提供免费的吃住,甚至连春秋两季的校服都是免费发放的,看得出他对教育事业非常用心。 1919年,陈嘉庚做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创办厦门大学。 这所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也是当时离海水最近的一所私立大学。 为了实现这个宏伟目标,陈嘉庚倾尽家财,甚至卖掉了自己的房产和地皮,将400万存款全部投入到厦门大学的建设中。 他的企业也因此陷入了困境,但他始终没有动摇办学的决心,坚持“宁肯卖掉大厦,也不卖掉厦大”。 陈嘉庚不仅在教育上做出了很多贡献,他还是一位非常爱国的人。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在海外华侨中发起募捐活动,为抗战提供资金和物资支持。 据统计,三年时间里,他共筹集到了四亿元国币,有力地支援了国内的抗战。 陈嘉庚不仅带头捐款,还积极动员海外华侨回国参战,为抗战贡献力量。 他四处奔走,发表演讲,鼓励华侨团结一心,共同抗击侵略者。 他曾公开表示:“敌未出国土之前,言和即汉奸”,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民族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陈嘉庚回到祖国,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他继续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吁,直到1961年因病去世,享年87岁。 陈嘉庚的一生致力于教育兴邦和民族复兴,他的精神如同星光般闪耀,照亮着后人前进的道路。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侨领,厦门地铁1号线取名“嘉庚号”,中国科学院还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陈嘉庚星”。新加坡也发行了一张印着他头像的纪念钞。 这些荣誉不只是认可了陈嘉庚的个人成就,更体现了对他所代表的爱国精神和教育理念的传承与弘扬。 陈嘉庚的故事说明了,即使起点普通,只要心中有梦,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也能活出精彩的人生。 他从解决弟弟的教育问题出发,最终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爱国侨领,这充分说明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爱国不只是说说而已,得靠实际行动来证明。 陈嘉庚倾尽家财办学,积极支援抗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爱国主义。 陈嘉庚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奉献,他始终心系国家。 他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一座精神的标杆,永远激励着后来的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他的精神也会被人记住。

0 阅读:110
笔杆子说

笔杆子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