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能上战场!”1999年5月8日,85岁的陈锡联听闻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

绮南爱历史 2024-10-29 20:34:40

“我还能上战场!”1999年5月8日,85岁的陈锡联听闻北约轰炸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一事,气得怒吼。 1999年5月7日午夜,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几乎所有工作人员都已沉浸在夜晚的平静中。 使馆周围一片漆黑,只有零星几处的灯光照亮着院子。 突然,几声剧烈的爆炸声撕裂了夜空,瞬间火光冲天,紧接着,大使馆的建筑在剧烈震动中崩塌。 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从未有过的重创,中国国土之外的和平堡垒,顷刻间被外来力量摧毁得支离破碎! 夜幕下的贝尔格莱德陷入更深的黑暗,唯一能让人清醒的,是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与心头不可抑制的愤怒。 那一夜,一片片碎石横飞,悲痛的呼救声,尘土混杂着愤怒,这一幕,深深地烙进了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之中。 北约对南斯拉夫的轰炸,打着“人道干涉”的幌子,实际却一枚导弹接着一枚地落在无辜民众头上。而这次袭击的目标,直接指向了中国大使馆。 导弹炸裂声中,一批批人伤亡,建筑物化为残骸,使馆内的工作人员四处奔逃。 使馆官员吕岩松作为当时在场的见证者,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然痛心不已,几次哽咽失语。 就在全中国因这场无端的袭击愤怒不已时,85岁的陈锡联将军得知此事后,目光一冷,语气坚定地说道:“我还能上战场!” 一句话震撼了所有人。 这位曾经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开国上将,经历过最残酷的战争和最艰难的岁月,而在祖国遭遇外来挑衅的时刻,竟依然愿意投身战场,保卫国家。 在中国军史上,陈锡联这个名字绝对不容小觑。 作为“开国上将”,他经历过数不清的枪林弹雨,用无数次的生死搏杀换来了一枚枚军功章。 从红四方面军的青涩小兵,到抗日战争中的先锋队长,再到解放战争中的东野三军司令,陈锡联的军事生涯堪称中国革命的缩影。 陈锡联出生在湖北红安,这个小县城号称“将军县”,这里的乡土与贫瘠不仅打磨了他的性格,更磨砺了他对革命的忠诚。 家境贫寒的他从小就对地主的压迫深恶痛绝,父亲早逝让他年幼就得以一个小小男孩的肩膀挑起家庭的重担。 三岁丧父、八岁为地主放牛的生活,让他在骨子里早早埋下了对不公的抗争。 13岁的陈锡联瞒着母亲,偷偷跑到红军队伍里。 听说这个小个子男孩是自告奋勇来参军的,队长詹才芳最初只是笑笑,拍拍他的头,说等他长大再来。 然而一年后,这个孩子再次出现在了队伍门口,带着他独有的倔强与坚定,终于得到了进入红军的机会。 投身红军的陈锡联,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决心。 战斗中他始终冲锋在前,打起仗来不要命,这股狠劲儿让他在部队中获得了“钢炮”的绰号。而这个绰号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爆发力,更因为他的顽强。 在与敌军的多次交锋中,他屡屡带头冲锋,拼杀至最后一刻。他在战斗中体现出的勇气与智慧,让他年仅18岁就担任师长,成为军中屈指可数的少年将领。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身为八路军769团团长的陈锡联带队奇袭阳明堡机场,在数百敌军的包围下,摧毁了日军24架飞机,取得了一次重要的抗战胜利。 夜晚的枪林弹雨中,他与士兵们同甘共苦,带领部队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这一战打出了他的名声,也让八路军声威大振。 这一场战斗,成为129师抗战史上的经典之战,至今被无数次书写、被一代又一代人传颂。 陈锡联的铁血精神并不仅仅体现在抗战期间,更体现在解放战争中。 国共内战期间,陈锡联带领部队多次进行艰苦卓绝的战斗。 在辽沈战役中,陈锡联率领的东野三军作为先锋,深入敌后,依靠灵活的战术将敌军阵地撕裂,为解放东北战场立下赫赫战功。 与敌人斗智斗勇的他,每一次布阵都亲自参与指挥,分析敌军的动向,针对性地采取行动。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是战略家,还不怕流血牺牲,总是身先士卒,这让他在部队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 在他眼中,每一场战役都是“为人民而战”,每一个战士都是“自己的兄弟”。 解放战争中,有一次陈锡联带兵抢占一处关键高地,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他和部下选择用刺刀与敌军近身搏斗,硬是把敌人逼退。 他带着兵力少、装备差的部队,愣是打出了气势和血性。 他说:“人可以死,但阵地不能丢。” 这句硬气的话,如今被无数官兵铭记于心。 可以说,正是这些硬汉在前线无畏冲锋,才守护了这片土地。 1999年,北约在南联盟的行动已进入高潮阶段。在以美国为首的“人道主义”打击下,南联盟大片城市陷入废墟,数以万计的无辜平民失去家园。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意外事件发生了——美国对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发动了袭击,数枚导弹精准地打向使馆所在的区域,爆炸引发的剧烈冲击让整座大楼瞬间变成废墟。 这场袭击震惊了全球,同时也让亿万中国人民感到愤怒。 然而愤怒之余,陈锡联将军的话却让无数人动容:“我还能上战场!” 这个曾经在战场上无所畏惧的男人,哪怕是垂暮之年,依旧以钢铁般的意志捍卫着国家尊严。

0 阅读:96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