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采访时问:为何不回国?他仅回了两个字:“老了” 江竹筠,

绮南爱历史 2024-10-30 19:48:34

江姐儿子定居美国,记者采访时问:为何不回国?他仅回了两个字:“老了” 江竹筠,是在1940年代的白色恐怖中坚定为革命信仰而战斗的地下党员。 她经历过战友的牺牲,自己也不幸被捕,甚至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依旧守口如瓶,用竹签扎指的酷刑没能让她屈服。 她的那句“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不仅激励了一代人,更让她成为革命英雄的象征。 (参考信源:央视网 2008-03-13) 在江姐心中,共产主义信仰和国家的未来高于一切。 她在狱中写下遗书,将年幼的彭云托付给了好友谭正伦。江姐用自己短暂却璀璨的生命,谱写了一段无悔的革命赞歌。 江姐去世时,彭云只有一岁多。 作为江姐的儿子,彭云身边的人总是以烈士后代的标准要求他。 小时候的彭云,对母亲的形象并没有清晰的记忆。接触江姐的事迹也是从书籍、电影中了解到的。 随着年龄增长,彭云渐渐意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也慢慢明白母亲江姐所追求的信仰和她的革命历程。 江姐的牺牲、她的革命精神成了彭云一生中最深沉的情感羁绊。 1977年,彭云考取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成绩优异的他在1980年代成为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前往美国深造。 那时,许多中国学子都怀抱着强烈的报国理想,希望通过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彭云自然也不例外。 他在美国取得了博士学位,一开始并没有计划长期留在美国。 彭云在美国求学期间,获得了良好的学术环境与资源,身边的同事与教授对他不吝帮助。 在一个开放且自由的环境下,彭云的学术研究取得了不断进步,马里兰大学甚至向他发出终身教授的任职邀请。 彭云回忆起那段经历时,坦言自己并非没有挣扎过。 起初,他并没有想过一留就是数十年,甚至一家人也因此在美国定居。 只是时光流转,他的事业逐渐稳定,妻子和儿子也都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回国的计划便一拖再拖。 面对记者的提问,彭云那两个字——“老了”,既是对自己心路历程的总结,也包含了某种无奈。 他说,母亲江姐的遗愿是希望自己成为正直、为国奉献的人。彭云觉得自己在人格方面尽量做到不负母亲的期待,但在具体报国方面,却有遗憾。 他坦言:“母亲可能希望我在国内多做贡献,但我在学术上追求的是个人兴趣,后来因种种原因留在了美国。” 他觉得,回国发展并没有找到合适的“着力点”,而他想在科研领域有一定影响力后再回去,但却不知不觉中人已年迈。 在美国的工作和生活中,彭云并未刻意回避自己“江姐儿子”的身份。周围的学生和同事都知道他的背景,而他自己也从未忘记这份血脉里的印记。 对于彭云而言,母亲和我的祖国,始终是我心中割舍不去的牵挂。 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彭云在内心深处慢慢接受了自己与母亲不同的生活方式。 对他而言,定居美国并非全然的抛弃家国之情,而是一种探索自我价值的途径。 他在美国高校任教,带领博士生做研究,对中国学生也格外照顾,从不苛责学生的实验和论文。 他始终秉持母亲江姐那种正直、仁爱和奉献的精神,努力为周围的人提供帮助和引导。 当记者问到他是否会退休后回国时,彭云笑了笑,点点头。他说:“会的,毕竟亲人朋友都在这里,儿子也在这里。我看到国内的发展很兴奋。” 虽然彭云没能回到祖国,为祖国做些什么,但他的儿子彭壮壮毕业后于2001年回到了祖国发展,并以建设中国为志。也算是弥补了彭云对于母亲的遗憾。

0 阅读:32
绮南爱历史

绮南爱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