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绩差就来中国留学,免费住还有津贴,900多所大学任选!”当这样的标语出自一家对外招生中介机构,实在是令人震惊和愤怒。 (参考文献:中国聚焦法国,希望吸引更多欧洲学生来华留学——2024-07-02 ·环球网) “18万,世界名校offer,稳拿!”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留学中介口中“保录取”项目的真实报价。这行水很深,一不小心就掉进坑里,就像周珞那样。他为了能去英国读研,花了18万,结果发现自己莫名其妙“拥有”了一份美国本科的假学历,还被英国名校录取了,但现在他进退两难,根本不敢去上学,怕哪天“东窗事发”被退学。这只是留学“保录取”产业链的冰山一角。 周珞的经历揭开了“保录取”的运作模式:留学中介先用“100%成功率”、“内部推荐”等噱头吸引像周珞这样背景不太强的学生,然后暗中伪造申请材料,包括学术成绩、推荐信、实习经历等等,最后再通过各种手段把这些假材料递交给目标院校。学生需要分批付款,先交定金,拿到offer再交一笔,拿到签证后再付尾款。为了防止学生发现猫腻,中介会全程掌控学生的申请账号和邮箱,直到交易完成。 这些中介提供的“保录取”项目,价格从几万到上百万不等,学校任你挑,从英国的G5到美国的藤校,甚至还有香港和新加坡的名校,只要肯花钱,都能“安排”。 其中最核心的“产品”就是伪造的海外本科学历。中介会根据你申请学校的档次,给你匹配不同等级的“美国本科学历”,从野鸡大学到QS前50的名校,都有。这些学历有些是和海外私立院校合作“定制”的,有些则是纯属伪造。别管是真是假,反正成绩单和学位证都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更离谱的是,有些中介甚至还能给你安排海外科研项目的证明材料,让你看起来像个学术大佬,但实际上你根本没参与过任何科研。 当然,这些“定制”的学历也是有“保质期”的,一般只适用于本次申请,一旦入学,就会“失效”。因为这些学历经不起深入的背景调查,一旦学校发现问题,学生就只能被劝退。 另一个“保录取”的热门项目是OSSD课程。OSSD是加拿大安大略省的高中文凭课程,由于其灵活的学分转换和评估方式,被一些机构利用,成为“保录取”的跳板。他们会对OSSD课程的成绩“放水”,甚至直接伪造成绩单和毕业证。学生拿到OSSD的“高分”成绩单后,就能申请海外名校,然后再拿着海外名校的offer去申请国内的合作办学项目,曲线救国,最终拿到海外合作院校的学位证。 整个“保录取”产业链运作得如此“娴熟”,是因为监管的缺位。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知道这些机构的操作是违法的,以为只是花了钱走个“捷径”。而实际上,这些机构的行为已经涉嫌诈骗、伪造证件等多项违法犯罪行为。 目前,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都表示对留学中介的材料造假行为没有监管权限。教育部门认为留学中介属于商业范畴,应该由市场监管部门管理;而市场监管部门则认为留学中介涉及教育领域,应该由教育部门管理。这种“踢皮球”式的监管现状,让“保录取”机构更加肆无忌惮。 要整治“保录取”乱象,需要多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教育部门应该加强对合作办学项目的监管,严查利用“保录取”方式进入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市场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留学中介的资质审核和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虚假宣传、材料造假等违法行为。公安机关应该加大对“保录取”产业链的打击力度,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除了加强监管,更重要的是要提升教育体系的透明度和诚信度。要让学生和家长了解正规的留学申请流程,避免被“保录取”的虚假承诺所迷惑。高校也应该加强对申请材料的审核,避免被假材料蒙蔽。只有建立一个公平、透明、诚信的教育环境,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保录取”乱象。 “保录取”产业链的兴起,不仅损害了留学生的利益,也扰乱了正常的留学秩序,更损害了教育的公平性。与其花钱买一个虚假的“名校光环”,不如踏踏实实提升自身实力,通过正规途径申请留学。真正的“镀金”不是靠花钱买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换来的。
“成绩差就来中国留学,免费住还有津贴,900多所大学任选!”当这样的标语出自一家
笔杆子说
2024-10-31 19:02:36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