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战役期间,阎锡山曾给部下打气说:“只要陈纳德支援我们,我保证太原是万无一失的。”太原从1948年10月起被解放军包围,到1949年4月24日解放,在这长达六个多月的时间里,陈纳德的航空公司给太原运输了大量的粮食,总计有2500万斤。 晋中战役中,阎锡山的国民党部队遭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沉重打击,溃败之后退守到山西省会太原。 作为“山西王”的阎锡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他的军队被围困在太原,孤城待援。 1948年一天黄昏,柳巷正大饭店的大厅被简单而庄重地布置起来,等待一场决定太原命运的会晤。 窗外的街道空荡,战时宵禁使得平日喧闹的市区陷入一片寂静,只有偶尔的军车轰鸣声打破这份死寂,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正逼近这座孤城。 阎锡山穿着一身整洁的中山装,脸上的表情严峻而决绝。 当陈纳德步入饭店时,阎锡山迎上前去,两人的握手异常坚定,阎锡山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难以言说的坚持与焦虑,而陈纳德则以一贯的从容不迫,彬彬有礼地回应着。 饭店内部装饰古朴,木质的梁柱透出岁月的痕迹,暖黄色的灯光在战争的阴影中显得尤为温暖。 阎锡山特意选择了一个靠窗的角落,希望在此与陈纳德不被打扰地谈话。 桌上摆放的是简单的中式佳肴,但今晚的主题远非寻常的宴请。 酒过三巡,阎锡山忽然站起身,从口袋中掏出一个小巧的木制匣子,轻轻放在桌上,他深深地看了陈纳德一眼,缓缓打开匣子。 匣子里躺着几粒幽暗的药丸——那是预备自尽之用的剧毒,这一刻,空气似乎凝固,陈纳德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阎锡山的声音低沉而坚定:“这是我的最后退路。但只要还有一线希望,我绝不轻言放弃。陈先生,太原的命运,现在寄托在我们的合作上。” 陈纳德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伸手摸向自己的胸口口袋,取出一台小型照相机。 在昏黄的灯光下,他仔细地调整镜头,记录下这一重要而沉重的瞬间,快门的“咔嚓”声在室内回响,像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永恒的回声。 随后,两人坐下来详谈具体的空运计划。 陈纳德详细介绍了他的民用航空公司及其运输能力,承诺将尽全力从北京、青岛等地向太原空运急需的军火与生活物资。 他掏出一份地图,指着航线说:“我们将确保每天至少有一架飞机抵达太原,不论白天或夜晚。” 阎锡山紧紧握住陈纳德的手,眼中闪烁着复杂的情绪,既有感激也有不安,但更多的是重燃的希望。这场会晤不仅是两个男人之间的信任展示,更是一场关乎数十万太原军民命运的战略部署。 空投成了阎锡山唯一的方式来获取急需的粮食和军火补给,每日,他都会派遣超过一千人的队伍前往机场及其周边地区,这些队伍负责搜集从天而降的粮食包。 阎锡山时常自豪地声称:“只要有陈纳德的支援,太原城的安全我可以担保。” 从1948年10月解放军初次包围太原,到1949年4月城市的最终解放,陈纳德的民用航空公司坚持不懈地向被围困的城市运送必需的粮食和弹药。 这段时间里,他们总共运输了超过2500万斤的粮食。 即便在解放军步步紧逼之际,这些飞机依旧冒着极高的风险,执行空投任务,有时粮食包的重量甚至导致城内的民居屋顶坍塌。 陈纳德对阎锡山的坚定支持,不仅延长了太原的抵抗时间,也加大了解放军在攻城战中的消耗与挑战。 随着1948年夏季的战火逼近,太原的天空变得异常忙碌。 从8月开始,陈纳德指挥其民用航空公司开展了一场空前的空运行动,每天都有从北京和青岛起飞的飞机,穿梭于敌火交加的天空,向太原运送至关重要的军火和生活物资。 这些飞机大多是旧式的C-47运输机,机身磨损明显,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充满了风险。 每当夜幕降临,他们便开始了紧张的夜航,利用夜色掩护,尽可能避开解放军的防空火力。 在这期间,陈纳德还设立了一个临时指挥中心,监控每一次飞行的状态和物资配送情况。 他亲自审阅飞行路线,调整物资优先级,确保首要满足前线急需的弹药和医疗物资,随着秋季战事的加剧,这些空运不仅是物质的补给,更成为了士气的支柱。 随着解放军的围困逐渐收紧,单纯的物资补给已不能满足战场需求。 随着1949年初春的严寒逐渐消退,太原城内的气氛却越发紧张和压抑,解放军的围攻日益严峻,城墙外的炮火几乎成了每个夜晚的常态。 在这种生死攸关的关头,阎锡山的心情异常沉重,他明白太原的日子已不多,而自己的命运也悬于一线。 在这样的压力之下,陈纳德与阎锡山制定了一项大胆的撤离计划。 陈纳德在太原城外的临时指挥所内部署这次行动,每一项细节都经过精心计算,他们选择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被敌方发现的风险。 在约定的时间,飞机降落在城郊一处临时机场,仅有的几盏掩护灯光暗淡地闪烁着,为飞机指引着方向。 阎锡山迈上飞机的那一刻,远处的炮声仿佛更加密集。 在这架飞机的轰鸣声中,阎锡山望着逐渐模糊的太原城,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这座城市见证了他将近四十年的起落与奋斗,如今却只能在夜色中黯然离开。
然后阎锡山自己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