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一妓女恳求37岁张伯驹:“带我走吧!我还是清白之身!”张伯驹递给老鸨一沓钱,没想到老鸨却冷笑道:“带她走?没门!” 1935年的上海,旧中国的余晖尚未散尽,潘素却已经遭遇了她15岁的人生转折。出身名门的她,本该在良好的家教下成长,过着小姐的锦衣玉食的生活。 然而,不幸降临,母亲英年早逝,父亲带回了性格刻薄的继母。继母嫌弃潘素是拖油瓶,竟狠心把年仅15岁的潘素卖到了青楼。 从此,潘素沦为青楼女子,在风月场所讨生活。 青楼确实是有男人恩宠的女子的天下,但潘素并不甘心靠出卖肉体维生。 在一众靠美貌吸引男人的女子中,潘素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继母虽无情,但潘素的亲生母亲给了她很好的家教和才艺。 母亲教她弹琴,潘素一双玉手在琴弦上跳跃,美妙的琵琶声让整个青楼都为之倾倒。 潘素的琵琶名动上海滩,座无虚席的捧场让潘素出尽了风头。 人送"潘妃"的美名,一时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然而这一切都无法填补潘素内心的创伤和空虚。 15岁的她,还是个孩子,就失去了母亲,还要忍受继母的百般刁难,最终沦落风尘。 红灯绿酒,歌舞升平,她却无时无刻不在盼望有人能带她离开这是非之地。 青楼虽然是藏污纳垢之所,但潘素在这混乱的漩涡中,也交到了真心对她好的姐妹。 潘素弹琵琶时,总会想起母亲在幽僻小院里教她弹琴的情景。 姐妹们没少安慰她,告诉她总有一天会有人带她离开。 潘素知道,青楼女子被富人看中买走是最好的结局。她不敢奢望爱情,只希望未来的夫君能善待她。 转机在20岁那年悄然而至,一个叫张伯驹的年轻才子,慕名来青楼听潘素弹琴,当时就对她一见钟情。 潘素也被这个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男子吸引。从那以后,张伯驹成了青楼的常客,却从不近女色,只是一心想带走心仪的潘素。 张伯驹与潘素互生情愫,但要带她离开谈何容易。 张家是名门望族,潘素却是青楼女子,门不当户不对。张家人和原配妻子强烈反对他娶潘素。 然而,张伯驹对潘素一片痴心,发誓非她不娶。他们不得不采取私定终身的方式,盼望终有一天能冲破世俗偏见,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潘素虽然身在青楼,却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张伯驹的深情让她感动,但她何德何能,又如何配得上他? 随着张伯驹的频繁造访,潘素渐渐被他的真心打动。 她开始憧憬美好的未来,盼望有朝一日,张伯驹能带她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去过只属于彼此的生活。 1935年,潘素和张伯驹的爱情迎来了关键转折。 一天,潘素鼓起勇气,向张伯驹表明了自己的心意。 她央求道:"张公子,我对您的心意,您是知道的。您能不能带我离开这里?我向您保证,我还是清白之身,从未被任何男子染指!" 张伯驹听了潘素的话,又惊又喜,当即答应娶她为妻。 第二天,他就带着一沓银票来到青楼,要赎潘素出去。 当他把钱交到老鸨手里时,老鸨却冷笑一声:"潘素可是我们青楼的摇钱树,你以为区区几张银票就能带她走?没门!" 张伯驹没想到会遭到老鸨的拒绝,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他苦苦哀求,甚至威胁说要告发老鸨的违法勾当,但老鸨就是不松口。眼看希望渺茫,张伯驹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法子。 他假意离开,却在夜深人静时,带着几个得力助手,把潘素从青楼里救了出来。 自由来得太突然,潘素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她紧紧抱着张伯驹,泪流不止,张伯驹安慰她说:"我在你身边,今后不会再让你受一点委屈。" 就这样,他们乘夜离开了上海,奔赴张伯驹的家乡。 然而,他们的爱情之路并不平坦。 张伯驹要迎娶一个青楼女子,在当时是一件丢尽颜面的事。 他的家人坚决反对,原配妻子也极力阻挠。 但张伯驹对潘素的爱超越了一切,他不顾旁人的非议,执意要娶潘素为妻。为了不连累原配妻子,他甚至主动提出离婚。 就这样,张伯驹不顾世俗偏见,冲破重重阻碍,与潘素正式成婚。 潘素从此摘掉了"青楼女子"的帽子,嫁给了心爱的人。张伯驹对潘素百般呵护,夫妻恩爱,令人羡煞。 他们同心协力,共同钻研书画,以艺术会友。在艺术的熏陶下,潘素的身心都得到了治愈。 为了报答丈夫,也为了忘却不堪的过往,潘素发奋学习,陪伴张伯驹左右。 他们共同经营着幸福的生活,相濡以沫,携手人生。 在张伯驹的悉心教导下,潘素的书画造诣也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夫妻二人常常在雅集或私人场合联袂赠画。 为了将毕生所学回馈社会,张伯驹和潘素将多年来的珍藏古玩、字画、文献捐献给了国家,激励后人不忘民族之根。 他们的义举,赢得了大众的尊重,夫妻二人也因此流芳百世,被当做佳话广为传颂。 岁月悠悠,潘素临终前回首往事,最难忘的,就是与张伯驹相伴47年的点点滴滴。 从一个15岁就被卖到青楼的弱女子,到誉满书画界的潘素,她的人生因为张伯驹而彻底改变。 张伯驹的不离不弃,不仅带她走出了风尘,还给了她尊严和幸福。 这一生,她无怨无悔,因为遇到了张伯驹这个知音和挚爱。
真爱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