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病重的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与科学家于敏合作写下最后一份《建议书》,递交给中央,指出“世界上的核弹理论水平已经接近极限”,未来的方向可能不再是大型核武器。 这位科学巨匠,用一生铸就了核防的铜墙铁壁,最后时刻留下的这一言,成了中国核武事业的指南。 (参考来源:这份建议书比你我的命都重要 光明日报 2024-05-21)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癌症,医院下的诊断书冰冷得让人心寒。放射线带来的肿瘤已侵蚀了他多年坚持的身体,但他仍旧没有停下工作。 1986年,已经不能下床的邓稼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核武事业。这个时候的他,心里有件大事未了。 世界各国发展核武器已经有些年头,他心里有一个判断,那就是“核武器技术理论已经接近极限,接下来需要考虑新的方向”。 于是,邓稼先邀请于敏商谈我国核武器接下来发展的设想,并与于敏写成了一份建议书递交给中央。 这份建议书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他曾对妻子许鹿希说:“这比你我的生命还重要。” 可以说,邓稼先将其一生都奉献给了国家。 邓稼先是从安徽怀宁走出来的,父亲是一位学者,对他的影响颇深,始终把“学成报国”记在心里,并付诸实际行动。 高中时的邓稼先和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同班同学,两人常常聚在一起聊科学、讨论数学问题。邓稼先的聪明才智,给少年时的杨振宁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后来,邓稼先去了美国深造,还考上了普渡大学攻读物理博士学位。 要知道,当年在美国读书的中国学生可谓凤毛麟角,而且邓稼先学的是核物理这一冷门学科,研究的是核裂变。 可是,他的心一直系在中国,读博士的时候就常跟人说,等自己学成后一定要回国。 1950年,当邓稼先的导师希望他留在美国时,邓稼先选择了回国。那一年,新中国成立不久,而邓稼先的未来也才刚刚开始。 回国后的他立即投身于当时的国防科研工作,逐步成为中国核武器理论的奠基人。 邓稼先所在的单位叫二机部,是那个时代核武器研发的核心机构。这里聚集了中国最顶尖的科学家,他们不图名利,只想着为国家做点贡献。 邓稼先为此几乎牺牲了一切,包括家庭,他的妻子许鹿希曾无数次提起他那神秘的科研工作——除了知道丈夫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其他一无所知。 可以说,邓稼先这一生是被“核武器”这三个字完全占满了。 1986年,国际上的核大国已经陆续实现了原子弹、氢弹等大型核武器的突破。 这个时候,邓稼先注意到世界上的核武器技术逐渐遇到了一种瓶颈。 说到底,核武器是一种“炸弹”,但它的理论终究是有极限的。 在这种局势下,邓稼先一方面为中国核武事业的发展感到欣慰,因为中国已经掌握了成熟的核武技术;但另一方面,他也清晰地意识到,核大国在未来很可能会设限,借由国际条约限制新兴国家发展核武器。 他看得透彻、想得明白,甚至在去世前还在嘱托:“别让人家把我们甩开了。” 这一份建议书的核心内容,就是他对于核武器的未来发展方向的前瞻,以及我国核武器发展的设想。 正是这一份前瞻性,使得后来中国在核武领域的布局更加合理,保持了与世界的技术同步。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病痛中走完了他的一生。这个背负了几十年国家核武命运的科学家,走得那样无声无息。 可他对后人的那句叮咛,至今让人感到沉重——“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短短几字,却让人感到一种深沉的力量,这不仅是他的忧虑,也是他对未来科技发展道路的殷切期盼。 近年来,中国在核武技术上不断创新、不断赶超,我国核能高质量发展之路行稳致远。
1986年,病重的邓稼先在弥留之际,与科学家于敏合作写下最后一份《建议书》,递交
绮南爱历史
2024-11-04 19:05: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