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某财经大V称张桂梅校长办的华坪女高走出2000多名贫困女孩,却没有一个清华、北大的学生。 江华坪女高,从2008年建校到现在,已经帮助20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学生走出了大山。 这些孩子,很多来自大山深处的贫困家庭,家里条件差得连温饱都顾不上。 别说上学,有的女孩连自己名字都写不利索,还有的家长恨不得早点把孩子嫁出去,好省点粮食。 在这里,张桂梅面对的可不只是教学,她是身兼数职的“全能战士”:要跟家长斗智斗勇,劝他们别让孩子过早辍学; 要为学校筹集资金,让孩子们免费读书; 还要每天陪着孩子们复习到深夜,甚至在自己患病期间,依然坚持站在讲台上。 可以说,张桂梅对孩子是无私的。 但总有一部分人哗众取宠。湖北某财经大V就对张桂梅产生了质疑,他称华坪女高走出2000多名贫困女孩,却没有一个清华或者北大的学生。甚至不屑的嘲讽张桂梅只会让孩子们死读书。 湖北某财经大V的质疑,真的能证明张桂梅校长的教育失败吗?换句话说,张桂梅校长的“失败教育”只是因为没有学生考上清华或北大吗? 首先,我们要清楚,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来自云南大山深处,她们的家里可能连个书桌都没有,很多人上学前连普通话都说不太利索。 对于她们来说,能够上高中,考上大学,已经是一件无法想象的事了。 丽江华坪女高的教育目标一直很明确——帮助贫困女孩改变命运,走出大山。 这些孩子,从小生长在偏远、落后的地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艰难险阻。 她们上学的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对自我信念、毅力的锤炼。能够完成高中学业,并成功考上大学的,已经是她们个人成长和命运的极大跨越。 有数据显示,华坪女高的学生本科上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0%以上,一本上线率也长期居于丽江市前列。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些孩子们,在张桂梅的带领下,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大多数都进了不错的本科院校。 她们中的很多人,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教师、医生、基层干部,用自己的知识反哺家乡,改变着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命运。 那大V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归根结底,是他对教育的理解太过狭隘。考上清北的确是一种成功,但这不是教育唯一的目标。 对于不同的孩子,教育的意义是多样化的。有的孩子通过高考进入名校,实现了学术上的卓越;而有的孩子,则通过教育摆脱了贫困,获得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两者都是成功,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对于张桂梅来说,她的教育理念始终是务实的,她也希望孩子们能上清华、北大,但不以名校为唯一目标,而是以帮助孩子们实现基本的教育权利为己任。 她在云南大山深处坚守了几十年,用她的努力和奉献,改变了几千个家庭的命运。这种成就,不能随意否定。 而某些自以为聪明的大V,只看到没考上清华、北大,却没看到教育的广阔内涵,也没看到那些走出大山的女孩们背后所承载的家庭与社会的希望。 张桂梅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学生是否考上名校,而在于它能否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能否让孩子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在大山里的这些女孩们身上,教育让她们从泥土中拔节生长,带她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教育不只是精英的独奏,而是为每一个孩子演奏的交响乐,只有理解了教育的多样性,才会真正明白张桂梅的伟大。
湖北某财经大V称张桂梅校长办的华坪女高走出2000多名贫困女孩,却没有一个清华、
绮南爱历史
2024-11-04 19:05:22
0
阅读: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