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当年感觉自己千秋万代了,为了掺沙子,就把顿巴斯和克里米亚给了乌克兰,还把哈萨克斯坦搞的非常大。 在1954年,赫鲁晓夫作为苏共第一书记,借俄罗斯与乌克兰结盟300周年的契机,宣布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 这一决定在苏联的政治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当时克里米亚属于俄罗斯,而此次政策变动未在公众中引发争议,顺利通过了党中央主席团和最高苏维埃的会议。 克里米亚半岛地理位置极具战略价值,位于欧洲东南部,北侧通过彼列科普地峡与欧亚大陆相连,东北边濒临亚速海,西南则面向黑海。自古以来,其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历史上各大帝国争夺的焦点。 早在公元前1000年,克里米亚便有证据显示凯尔特人的定居,后续几千年间,地区历经斯基泰人、希腊人、罗马帝国等多个民族和帝国的统治。西徐亚人、哥特人、匈人、可萨人、拜占庭帝国、钦察人等也曾在此地留下各自的历史印记。 1237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在其西征过程中攻占了克里米亚,并于1243年把克里米亚纳入新成立的金帐汗国版图内。 在拔都及其后代的统治下,该地区不仅成为了金帐汗国与拜占庭、西欧、埃及及西南亚等地区政治和经济交往的枢纽,伊斯兰教也逐步成为该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 金帐汗国后期陷入内斗与分裂,拔都之弟秃花帖木儿的后裔哈吉·格来于1430年在半岛及周边地区建立起独立的汗国。克里米亚汗国尽管短暂独立,但在1478年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国。 之后的两个世纪内,克里米亚汗国成为沙俄和奥斯曼帝国争夺的重要战场。特别是在1768-1774年的第五次俄土战争中,奥斯曼帝国战败后,克里米亚转而归属沙俄,1783年正式并入沙俄版图。 随着沙俄的控制,克里米亚见证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俄罗斯族移民的迁入,旨在加强对该地区的统治。 苏联成立后,克里米亚被设立为自治共和国,归属于俄罗斯联邦。该时期,克里米亚的开发迅速加速,众多工业设施建立,并成为了黑海舰队的重要基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的占领使得克里米亚遭受严重的破坏和经济损失。 克里米亚半岛的转移被赫鲁晓夫视为促进两大民族友好的重要步骤。谢尔盖·赫鲁晓夫在2014年的一次采访中提及,其父的决定主要是基于经济考量。 他指出,自俄罗斯移民尽管数量众多,但多数未能适应克里米亚的生活环境,也未能对当地经济作出有效贡献,因此,赫鲁晓夫希望乌克兰能接手并重振这一地区的经济。 此外,从政治角度分析,赫鲁晓夫的决策也可视为一种民族战略。在历史上,乌克兰与俄罗斯的关系复杂,曾长期受沙俄的统治并在苏联时代遭受严重的饥荒。将俄罗斯人较多的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可能是为了调整民族比例,以期缓解两民族间的紧张关系。 克里米亚的归属转变后,乌克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地区开发。官方数据显示,从1953年至1956年,克里米亚的经济和产业有了显著增长,尤其是葡萄酒产量翻倍,电力生产增长近60%。 到1971年,北克里米亚运河的建成更是促进了半岛的农业发展,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虽然克里米亚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显著改善,但随着东欧政治风波和苏联的解体,该地区的主权问题重新成为俄罗斯和乌克兰关系中的一个焦点。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在西方策动的政治渐进式变化中解体,形成了15个独立的国家。这一历史事件中,俄罗斯尤其关注克里米亚半岛,但面对乌克兰的强大军事力量,俄罗斯暂时未能采取行动。 乌克兰从苏联手中继承了庞大的军队、武器装备及核弹库,使得俄罗斯不敢轻举妄动。此外,在1990年代初,俄罗斯采纳了偏向于西方的外交政策,不愿通过武力解决克里米亚问题,以避免激怒西方国家。 俄罗斯民族主义情绪逐渐高涨,特别是在与西方的关系中出现裂痕后,重夺克里米亚成为一项全民共识。 2014年,在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被推翻之后,俄罗斯担忧乌克兰可能全面倾向西方,遂对乌克兰实施军事干预。俄罗斯迅速控制了克里米亚,并通过一场组织的全民公投,正式将克里米亚纳入其领土。 参考资料:吴卫,冯晓岚主编. 历史与现实的演变[M].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