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早饭时想# 【院士制度确实有一天可能被废除】
看了汪品先院士的这个短视频,结合我一些对院士制度的思考,我相信对于中国的科技发展,院士的制度总体而言是弊大于利,这个制度很有可能会逐渐被废除。
为什么会有院士制度?这是从国外学来的一个表彰制度,这个和爵位意思是一样的,就是你曾经有过成就,给你授一个爵位,那你可以终身享受。这样的一个院士制度,并不是为了帮助科学进步,也不是科学发展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机制。
国外的院士,因为只是一个称号,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待遇,去谋这个称号的人并不多,一些国家的院士,是可以买卖的,比如说俄罗斯的院士40万人民币就可以买到,欧洲科学院院士大抵也是这个价格。甚至还有联合国院士,大家可以去问问是怎么来的。
中国的院士制度更是非常扭曲,早年这只是科学院的一个委员会性质,就是科学院的知名学者和领导担任。后来院士被赋予了知名科学家的地位,国家又给了很多资源,社会的评价越来越集中,院士不但得到了国家补贴,还享受副部级的待遇,在社会上广受尊重。越来越成为一个追逐的对象。
随着几十年的演进,有些做科学研究的人,人生的目标不是做出科研成果,人生的目标变成了评上院士。相对于做出科研成果,论门派、拉关系、搞出利益共同体,这件事情更加容易。院士评选后面有大量的腐败,形成了强大的门派利益,这是社会上面大家都知道的。
因为有了院士制度,为社会建立起一个很奇怪的评价体系,只要是院士,就似乎是权威,就掌握了话语权,对什么事情都有科学认知。事实上,绝大部分院士只在自己所在领域有成就,对于其他的领域,本行业新兴的领域都是一无所知,知之不多。社会上面因为是个院士,就给了他们更多的话语权,然而在科学发展上,他们并不是了解其他行业的情况,也不了解本行业新兴的能力。我们经常听到院士泛泛而谈,也看到院士发表自己并不了解的领域意见。借着院士这个名号,以势压人。
我看到院士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学术的垄断和资源的垄断,因为是个院士,大量的资源都向他一人集中,评院士的时候,单位里就集中了资源,花了很多钱,甚至把别人的成果搞成他的成果,为的是自己单位出一个院士。
评上院士以后很多研究课题、研究项目都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中,事实上这个院士并没有精力来做这样的研究,院士逐渐成为一个分包商,拿了这些课题再分包给别人,自己并不做研究,院士的职能就是协调关系,借着名头去争取课题和经费。
这样一种情况,绝不是科技发展的正常状态,只能对科技发展造成巨大损害,扼杀了年轻人的创造力和机会。
对于某些院士的言论,可以要求他们不允许用院士的名头出来乱说乱动,这还比较容易做到。但是对于学术资源的垄断,这件事情非常难做到。我们年轻的学者,很多人都深受其害,但是只能敢怒不敢言。
学术资源的垄断,扼杀了中国的创新。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学术界的人,出来说中国的科技不行,他们让一群老人,垄断了学术资源,能搞出量子力学和三个代表、物理经济学这样的课题,他们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搞法中国的科技肯定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