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乌干达一位国防部长向中国要来了五本《毛泽东选集》的英文版,看完之后,他毅然决然地裸辞,带着仅有26人的小队伍走进山林,走上了革命的道路,6年后,这位前国防部长在人民的拥护下,当上了总统。 1944年,穆塞韦尼出生,但是他的出身很普通,甚至可以说有点底层。他出生在一个牧民家庭,童年在放牧中度过,与政治、权力这些字眼似乎相隔万里。 然而,乌干达独立后的混乱局势,却让他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以及自己的命运。部族冲突、军事政变此起彼伏,曾经的“非洲明珠”乌干达,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穆塞韦尼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来到了坦桑尼亚的达累斯萨拉姆大学。这所大学,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这里,他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为他开启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结识了一群中国援坦工人。这些中国工人,吃苦耐劳,技术过硬,而且乐于助人。他们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务实、勤奋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穆塞韦尼。 通过与他们的交流,穆塞韦尼第一次接触到了毛泽东思想。那些被翻译成英文的《毛选》,在他眼中不再是简单的书籍,而是一盏明灯,照亮了他前进的道路。 当时穆塞韦尼大学的毕业论文选了一个大胆的题目:探究暴力革命理论在非洲后殖民时期的可行性。 这篇论文,充满着批判精神和革命热情,系统地论证了武装斗争在非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更像是穆塞韦尼的革命宣言,预示着他未来的人生走向。 1970年,穆塞韦尼学成归国,满腔热血地投身到乌干达的政治斗争中。然而,现实远比想象中残酷。 当时1971年,伊迪·阿明通过武力推翻了政府,自己掌了权。这位独裁者以残忍手段统治,乌干达人民生活非常艰难。 阿明倒行逆施,大肆屠杀异己,甚至传出“人肉太咸”的骇人言论。尼罗河上漂浮的尸体,街头巷尾横陈的亡魂,都见证了这个国家的苦难。 那时穆塞韦尼曾已经担任国防部长,但他拒绝与阿明同流合污,最终被撤职。在当地局势最艰难的时候,穆塞韦尼决定再次起义,推翻阿明的统治。 他去了中国驻乌干达的大使馆,想找人帮忙。他需要精神食粮,需要指引方向。最终,他得到了五本英文版《毛选》。 带着这几本《毛选》和二十多名追随者,穆塞韦尼离开了首都,前往乌干达西北部偏远的卢韦罗三角地区。 这里人烟稀少,地形复杂,是开展游击战的理想场所。在丛林中,穆塞韦尼开始将毛泽东思想付诸实践。 他效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制定了严格的军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侵犯妇女,不随意征用物资…这些规定,看似简单,却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支持。 他们巧妙运用游击战的策略,敌人进攻时就撤退,敌人驻扎时就骚扰,敌人疲惫时就发动攻击,敌人撤退时就紧追不放。 他们在丛林里来回活动,经常袭击政府军,慢慢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他带领游击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数万人,控制了大片地区。 1986年,穆塞韦尼的部队进入首都坎帕拉,推翻了当时的独裁政府,他因此成为乌干达的新总统。 上任后,穆塞韦尼并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乌干达百废待兴,经济凋敝,民生困苦。 穆塞韦尼深知,单靠革命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务实的政策。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重点发展农业,提高教育质量,改善医疗服务。 同时,他并没有固守某种意识形态,而是更多地推行多党制,积极争取西方国家的支持。他清楚,提升经济和改善生活才是关键。 在外交方面,穆塞韦尼长袖善舞,与各国保持良好关系,为乌干达争取了大量的援助和投资。他明白,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封闭自己是行不通的。 2000年,当中国代表团访问乌干达时,穆塞韦尼再次表达了他对中国经验的兴趣。这次,他要的是《邓小平文选》。这表明,他已经从关注革命,转向关注发展。他想学习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帮助乌干达走向繁荣。 2019年,穆塞韦尼访问中国,并专程前往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这不仅仅是外交礼节,更是他对毛泽东思想的敬意。穆塞韦尼的故事,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他从一个普通的牧民孩子,逐渐成长为一位优秀政治家。他带领乌干达人民,从困境中走了出来,迈向了更好的未来。他的成功既靠自己的努力,也得益于从《毛选》里学到的智慧。 穆塞韦尼的经历,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些启示:革命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人民。 如何将理想与现实结合,如何借鉴外部经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深思。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