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在一次德国机械展会上,一名工作人员对着中国一名参观人员说到:“拍吧,多拍点,反正你们也学不会的!”而在23年后,中国一名女子打破了技术封锁,让小瞧我们的德国损失惨重! 1990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开幕。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工业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云集了世界各地的工程机械巨头,展示着最先进的机械设备与技术。 彼时的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刚刚起步,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不小差距。尽管如此,徐工集团仍派出了一支小团队,携带国产起重设备参与了这次展会。 然而,在布置展位时,几名德国工作人员看到徐工的设备后,轻蔑地对其议论:“这种设备放在这里,怕是来展示博物馆藏品的吧。” 嘲讽的语气让徐工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深感羞愧和愤慨。但副总工程师冷静地安慰道:“我们是来学习的,回国后咱们一定要把技术做上去。”展会中的这一幕深深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 回国后,徐工高层立即召开会议,反思汉诺威之行带来的震撼与启示。面对工程机械行业巨大的技术差距,会议一致认为,要想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必须改变原有的思路,从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转向技术创新与积累。 于是,徐工制定了一个十年发展规划,目标是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并在未来实现技术的赶超。为此,徐工将投入大量资金,全面升级研发体系,并着力培养掌握核心技术的人才。 1994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孙丽加入徐工,成为公司的一员新生力量。 她在工程力学和机械结构设计方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被视为前途无量的技术人才。进入徐工后,她在设计团队中从基础工作做起。虽然她的任务最初并不关键,但她不断钻研,为项目提出了多项建设性意见,并在几次技术难题的解决中表现优异。 一次讨论会上,孙丽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支架设计,使得起重机的承载能力显著提升。她的设计思路赢得了团队领导的肯定,也为她赢得了更多关键项目的机会。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专业技术的提升,孙丽逐渐成为徐工技术团队的骨干。 2002年,徐工启动150吨级起重机研发项目,这是一项标志性的挑战,要求团队解决重载稳定性和成本控制方面的难题。液压系统的精度和悬臂结构的优化成为核心技术难点。 作为项目骨干,孙丽带领团队潜心研究,提出了一套创新的支撑结构设计,使得起重机的承载能力比预期提升了15%。 2003年,150吨级起重机在厂区内完成测试,表现出了优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它的成功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重型设备领域的突破,也成为国产起重机进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里程碑。 徐工在成功研发150吨级起重机后,持续推进更大吨位型号的开发。每一项技术突破都凝聚了团队的智慧与努力。从260吨到500吨,技术难题层出不穷,但团队凭借不懈努力逐一克服。 比如在350吨级起重机的设计中,徐工首次采用双液压缸同步控制技术,大幅度提升了起重过程的稳定性;而500吨级的成功则得益于孙丽主导的“优化结构模型”技术,使起重能力在不增加设备重量的情况下提升了20%。 每一款型号的成功问世不仅在国内市场引发热烈反响,还逐渐吸引了国际客户的关注。中国工程机械终于迈向国际市场。 2010年,徐工立项研发4000吨级巨型起重机。这个项目代表着全球工程机械制造的巅峰水平,技术难度极高。经过三年的努力,4000吨级起重机终于成功研制。它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突破,更象征着中国起重机行业在世界舞台上迈向顶峰。 2013年,4000吨级巨型起重机正式亮相。它庞大的身躯和优雅的设计让在场的所有人叹为观止。性能测试中,这台巨型起重机不但顺利完成了所有任务,还超越了预设的指标。 这一壮举立即在业内引发轰动,国内外客户纷纷表示认可,徐工集团的国际声誉迅速上升。 回顾1990年至2013年,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从起步到追赶,再到实现技术超越,经历了整整23年的努力。这不仅仅是徐工集团的成功,更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整体崛起的缩影。 未来,徐工集团将继续深耕技术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而这段历程,也离不开每一位为中国工业默默奉献的工程师。 来自信源:新华网2018-07-22《孙丽:从跟跑到领先 让中国起重机站上世界之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