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渔民在南海拉网时,竟然捞上来一枚珍贵的美国MK-46鱼雷,这可是当时最先进的鱼雷,渔民们欣喜若狂,赶紧上报国家,不想竟立下大功,这枚MK-46让中国的鱼雷技术瞬间缩短二十多年的差距,影响非常深远。 1958年,当时的中国空军在技术装备上与西方强国存在差距。 在一次空战中,中国空军飞行员王自重不幸被美国的AIM-9空空导弹击中牺牲。而在这场战斗中,有四枚未命中目标的导弹散落。 随后,温州地区的农民在田间意外发现了其中的一枚,其余可能已坠入大海。 在国家的号召下,福建的渔民终于在大海中找到了这枚导弹。 这枚导弹的发现为当时的中国带来了难得的技术机遇。 由于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薄弱,这枚导弹被送往苏联进行深入研究。 苏联科学家通过逆向工程,不仅掌握了导弹的技术细节,还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K-13空空导弹。 这款导弹后来装备于越南的米格-21战斗机。 1967年,这款导弹在中国被命名为“霹雳-2”,装备于歼-6、歼-7等战机,并长期服务于中国的空军,直至1986年被更先进的“霹雳-5B”型号替代。 1978年,当中国渔民在南海的常规捕鱼活动中,意外捞起了一枚MK-46型轻型鱼雷。 这款鱼雷本应具备自毁功能,但可能由于故障而未能自毁。 该鱼雷被迅速送往研究机构。 基于对MK-46的深入研究和仿制,中国于1994年成功研发出国产“鱼-7”轻型鱼雷。 这种鱼雷在动力和制导方面高度模仿了MK-46。 至今,“鱼-7”依然广泛装备于中国海军的各型舰艇和直升机上。 随后,基于“鱼-7”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又研制出了“鱼-8”火箭助推鱼雷,这种新型武器增加了固体火箭助推器,可通过054A舰上的垂直发射系统发射。 火箭助推部分在完成初始加速后会与战斗部分分离,后者进入水中后激活动力系统。 MK-48型鱼雷是美国海军使用的一种重型鱼雷,其设计初衷为反舰作战。 与其相对应的操雷则是用于训练的全尺寸模型,这种模型主要用于潜艇部队的日常训练。 操雷在完成训练任务后,通常会自行上浮或自毁。 中国渔民捞获了一枚MK-48型操雷。 捞获的MK-48型操雷最终归还给了美国。 美国在归还过程中提供了MK-48型鱼雷的部分技术文件。 基于此,中国研制了新一代的鱼-6型重型鱼雷,该型号后来成为中国海军装备的先进鱼雷之一。 继鱼-6型之后,中国又相继研制出鱼-9、鱼-10、鱼-11三种新型重型鱼雷。 另一方面,中国渔民在2015年和2016年连续两年捞获了无人潜航器。 这些无人潜航器多功能多样,包括水下摄影、卫星通信功能和水文数据采集等。 尤其是2016年捞获的无人潜航器,借助这些资料,中国在2017年成功研制出了新型的滑翔式无人潜航器,并在南中国海下潜达到6329米的深度,刷新了世界纪录。 2019年,中国再次取得突破,研制出了具有37天自持力和超过2000公里航程的“海鲸-2000”无人潜航器,该机型还创造了无间断最大续航里程的世界纪录。 此外,一位江苏渔民在海中打捞到了一个暗黑色的微型无人船。 这艘船的长度大约3米,装备了太阳能板和多种天线,底部和尾部装有驱动装置。 外观上看,它与美国波音公司旗下“流体机器人”公司生产的“海浪滑翔机”类似,但带有GPS等复杂电子设备,并且喷涂为暗黑色。 这艘无人船被设计成在水面几乎无可见部分,减少被红外传感器探测到的可能,且噪音极小,能搭载多种传感器进行海洋监测。 国内研究机构分析认为,这艘船是外国在中国海域秘密投放的侦察装置。 在另一例中,广西、海南、浙江等地的渔民也曾发现多种形态各异的海洋监测设备。 有些是过时的老旧设备,而有些则配备了远超国内技术的先进系统。 浙江温州,一名渔民曾捕获了一个外形类似“鱼雷”的水下滑翔机。 这种设备采用了无动力滑翔技术,通过改变内部油囊体积来上浮或下潜,配合翅膀状的机翼进行水平或垂直方向的移动。 能持续在海中执行长时间、长距离的任务。 在渔民发现的不久后,中国自主研发的“海翼-7000”水下无人机就在南海成功部署。 1992年,一艘澳大利亚“奥伯龙”级潜艇秘密执行任务。 然而,其行动不幸撞上中国休渔期结束后的大规模捕鱼活动,这艘潜艇被中国渔民的拖网意外捕获。 在这一过程中,潜艇的螺旋桨被渔网牢牢缠绕,动弹不得,最终被迫浮出水面切断渔网,才得以逃脱。 2013年,另一个意外的发现是中国渔民捕获了一枚俄制3M-54E“俱乐部-S”反舰导弹的残骸。 这型导弹主要用于潜艇发射。 导弹被拖回港后,尽管后续行踪不明。 此外,中国渔民还频繁在作业中捞起各类声呐设备。 参考文献:[1]美国军舰发射MK-46轻型鱼雷[J].国际展望,2003(12):F002
摸着白头鹰过河,白头鹰变秃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