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74年,36岁的苏轼初见12岁王朝云,心动不已,随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而

不负此生哇 2024-11-11 06:15:05

公元1074年,36岁的苏轼初见12岁王朝云,心动不已,随手写下一首千古名篇。而他们之间爱情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人。 王朝云自幼家境贫寒,为了生计,8岁便沦为西湖边的一名歌女。她天生丽质,聪颖灵慧,独有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气质。 12岁那年,王朝云遇到了被贬为杭州通判的苏轼。当时,苏轼与家人去西湖边宴饮,他招来王朝云所在的歌舞班助兴。 在众多舞女中,王朝云凭借精湛的舞技和冰清玉洁的气质,脱颖而出。苏轼对她大为欣赏。 恰在这时,西湖天气由晴转阴,山水间云雾缭绕,景色变得朦胧而迷人。 苏轼望着眼前的美人和瑰丽的湖山美景,心中涌起无限感慨,随即挥笔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喻人。苏轼借西湖美景来暗喻王朝云的美丽和初遇时的心动。 通过和小女孩王朝云谈话,苏轼的夫人王闰之见她才貌双全,又知书达理,便将其买下当了丫鬟。 其实王朝云身为一名卑微的歌女,本来是没有名字的。苏轼希望她以后的日子像早晨的云一样,绚烂多彩,自由自在,因此取名朝云。 王朝云来到苏家,因为聪慧过人,做事机灵。深得苏轼夫妻的喜爱。闲暇时间,苏轼便教她读书识字,写诗填词。 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一家人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苦难,甚至连糊口都成了问题。 此时的王朝云已经是18岁的大姑娘,出落得亭亭玉立。凭借她的才貌,若不愿跟着苏轼穷困潦倒,完全可以找一户好人家嫁了。 然而,王朝云毅然选择与苏轼共患难,她的心中始终坚守着那份执念: 你水火之中救我脱身,我必誓死陪你赴汤蹈火。就在这一年,苏轼正式把朝云纳为了侍妾。 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朝云想尽办法为苏轼改善生活。她去集市买回廉价的肥猪肉,回家用微火慢炖,烘出香糯滑软、肥而不腻的肉块,来给苏轼解馋。“东坡肉”就是由此而得名。 苏轼不仅喜爱朝云的厨艺,更是喜欢她的善解人意,独特的个性。 有一天,苏轼吃完饭,摸着肚子对身边的侍女们说道:“你们说说,这里面装的是什么?” 有的说,是锦绣文章。苏轼不以为然;有的说,是满腹治国谋略。苏轼摇摇头。轮到朝云时,她笑着说:“夫君,您这肚子里装的都是些不合时宜的东西!” 苏轼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称赞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王朝云欣赏苏轼的才华,更懂得他的落寞和诗意。正因为理解,她才成了那个和苏轼心意相通的人。 她眼睁睁地看着当初那个挥斥方遒的苏轼,一天天变成饱经沧桑的东坡先生。她改变不了心爱之人的命运,只有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最好的年华,去陪他颠沛流离。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接连被贬。到了晚年,又被贬到了偏僻蛮荒的岭南。他知道此一去,凶多吉少,便遣散家中的侍妾佣人,打算孤身前往。 在众人各奔东西之际,王朝云却不离不弃,执意相随。这份休戚与共的情谊,让苏轼感念不已。 可惜的是,来到岭南的王朝云不幸染上了瘴疠,34岁便红颜早逝。这个用一生来爱苏轼的女子,临终前最念念不忘的还是自己心爱的人。 遵照朝云的遗愿,苏轼将她安葬在了惠州西湖的七禅寺旁,建六如亭来纪念她。亭柱上的楹联是: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雾雨倍思卿。 从12岁到34岁,王朝云在一生最好的年纪遇到了苏轼,苏轼遇到了一生最懂自己的王朝云,这是他们的缘分,又何尝不是彼此的幸运呢?

0 阅读:1
不负此生哇

不负此生哇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