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若被判以凌迟,刽子手是如何确保犯人承受几千刀仍性命无虞呢?中国古代各式残酷刑法繁多,尤以凌迟为最。此种刑罚最早在古代设立之时,仅为统治者加强统治力度及弘扬正义之举罢了,然而随着皇权日益集中,统治者开始以严刑峻法压制异己、钳制思想,尤其在清朝时期最为显著。为了消除反清复明的思潮,统治者更是频繁使用凌迟等酷刑。尽管如此,并非所有朝代皆实行凌迟,明朝亦有一例极为知名且创下历史纪录的案件。 明朝武宗皇帝在位时,沉溺于好勇斗狠与声色犬马之中,甚至未曾居住于皇宫之内,反而建造了名为豹房的娱乐场所,终日享乐而荒废政务。由此导致明朝特殊的太监批红制度缺乏有效监管,从而产生了大太监刘瑾。幸运的是,明武宗及时醒悟,在最后关头斩首刘瑾,采取的手段赫然便是凌迟。所谓凌迟,又名千刀万剐,当时在场监督的张文麟详细记载了整个行刑过程。 刽子手首先割去刘瑾胸口的肉片,每割下约指甲盖大小的部分就要停歇稍许。最初,刘瑾血如泉涌,然而随着割掉的肉片逐渐增多,竟至不再出血。据闻此现象乃是由于刘瑾受到极度惊吓,血液尽数涌入尚能保持平衡的双腿。在行刑的第一天,刘瑾共被割掉357块肉,距规定之3600刀尚有较大差距。接下来的两天,刽子手持续执行,直至第3357刀方才结束刘瑾罪恶的生命。此乃中国历史上凌迟处死刀数之最高纪录,然而却鲜少有人信服。 现代医学观点认为,人体内血液有限,若伤口过多而未得到妥善处理,10-20分钟内即可流尽。即便因失血过多引发各类并发症,犯人也难以承受几千刀的切割而存活。对此,专家深入研究了凌迟酷刑的起源与演变历程,发现犯人之所以能承受几千刀而不死,主要归功于刽子手精湛的技艺。 凌迟早在宋代即已出现,初时与车裂颇为相似,先砍断四肢,再割断声带,使其无法发出痛苦的哀嚎,最终活活折磨致死。自元朝始,凌迟转变为刀片肉的形式,然而初期由于刽子手经验不足,往往在百余刀之后便将人杀死。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大力推广诸多历史悠久的酷刑,凌迟便是其中之一。明朝甚至对刽子手进行专业训练,他们需以猪牛羊作为实验对象,割下数百刀肉片,待到牲畜仍能存活,刽子手方可毕业,否则不得参与行刑。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这本就是他们的职责所在,刽子手们唯有不断努力锤炼技艺,方能成就一代“名家”之称。 总之,凌迟处死无疑违背了道德底线,诱发了人类内心深处阴暗的一面,因此在1905年被正式废除,实属人心所向。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