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上海浦东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将唯一的住房过户给孙子,因信任儿子的劝

李小哥知识说 2024-11-19 15:39:30

2024年初,上海浦东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将唯一的住房过户给孙子,因信任儿子的劝说未收分文,签下象征性买卖合同。过户后,儿子一家却反悔,不仅换锁将老人拒之门外,还切断租金来源,导致老夫妻无家可归、被迫住进招待所。 如果一生的辛苦换来的是被扫地出门,那老人们还能信任谁呢? 上海浦东的金老伯和老伴都已年过八旬,原本以为可以在家中安享晚年,谁知一场家庭风波让他们成了“流浪老人”。 事情的开端,是几年前金老伯因病动手术,身体状况逐渐恶化。老人的儿子儿媳借机提出,要将金老伯唯一的房产过户到孙子名下,理由是方便以后处理遗产,减少麻烦。 这样的理由乍听起来似乎有道理。老人本就打算将房子留给儿孙,再加上老伴的反对声音被忽视,金老伯决定背着老伴签下了象征性买卖合同。 合同上的金额标记为105万元,但实际并未支付任何款项,产权直接转给了孙子,只约定使用权归老两口。 看似一份“象征性”合同,却成为了老夫妻生活的一道枷锁。合同一签,房屋的产权完全归属孙子。 儿子儿媳的“真心”只维持了短短几个月,给老夫妻“保管”的房产证在2023年被申报遗失,儿子一家补办了新的房产证。至此,金老伯对房子的掌控权荡然无存。 过户后,老两口不便爬楼,便将房子出租,用租金换来一套一楼的房子。然而,转年,儿子突然表示要卖房买别墅。 老两口满怀愤怒和无助地质问:“我们住哪里?”但儿子一家根本不理会,反而恶言相向。 不仅如此,儿子还找到租客,要求其将房租转给他。租客与金老伯相识多年,看不惯如此行径,便将房子归还给老人。 然而,老人刚住了两天,便发现家中门锁已被换掉。夜晚寒冷,老人们无处可去,只能蜷缩在楼梯间。 不禁让人发问:对金老伯来说,这样的结果是否全在意料之外? 当初,金老伯出于信任将房产过户给孙子,却没意识到放弃房产控制权可能带来的风险。尤其是在中国,当房产成为家庭中最大的财富时,老人们的权益常会受到挑战。 许多老人因为遗产税或家庭和谐的考量,选择提前将财产过户,但这样的“善意”举动背后,往往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法律专家一再提醒:老人不宜轻易将房产过户给子孙,尽量保持对财产的控制,才能避免潜在的伤害。 比如,老人可以考虑立遗嘱或设立信托基金等方式,这样既能实现遗产传承,又能确保财产始终在自己掌控之中。 金老伯的经历,正好说明了房产控制权的重要性,失去了这一权利,老人就失去了谈判的资本。 事发后,金老伯与老伴无奈之下向警方报案,但因房产归属清晰,老人们的“住处”问题难以用法律解决。 更让人心疼的是,如今他们只能在一家简陋的招待所里暂住,无法生火做饭,生活十分艰苦。老两口无助地感叹:“房子在,我们却不能住。” 在此类家庭财产纠纷中,老人往往缺少社会救助。所幸,上海在养老问题上的法律和救助体系正在逐步完善,为老人们的权益提供更多保障。 在这场争议中,社区与社会工作者都在介入,尝试解决老两口的居住问题,并协助他们寻求法律帮助。 对于金老伯这样的老人,社会应该提供必要的支持,让他们在晚年不至于无家可归。 类似的悲剧在全国各地屡见不鲜,不仅是因家庭矛盾,还反映了老年群体在财产控制权与法律保障方面的薄弱。 许多老人出于对子女的信任,放弃了对财产的掌控权,但当信任破裂,他们又无力收回。 更令人感动的是,尽管金老伯饱受打击,他依旧没有彻底失望。老人说,如果能要回房子,他愿意重新修复与家人的关系。只是,这份期盼或许会落空。 上海善法律师事务所的秦裕斌律师指出,这类案例中,老人因“名义买卖、实质赠与”导致权益受损的情况很常见。而在法律上,一旦房产完成过户,想要收回权益难度极大。 这件事也引发了社会对于家庭伦理和财产关系的反思。就像那句经典的老话:家和万事兴。 对于家庭而言,爱与尊重才是最深厚的财富。而在法律上,父母也需学会用合理方式保护自己权益。 面对日渐增多的老年人房产纠纷,社会应加大宣传,让老人意识到“财产控制权”的重要性。无论是法律援助,还是房产保护咨询,都应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支持。 金老伯的故事不止是一个家庭悲剧,它也为每一个老年人敲响警钟:面对自己的财产,任何时候都应谨慎而行。

0 阅读: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