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一小国强烈反对,26年后这个国家却向联合国求助,却遭到中国的一票否决。 (信息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联合国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法权利) 国际政治圈,从来不缺“抓马”。 今天就来聊聊中国和危地马拉,这对曾经的“塑料兄弟”,是如何从冷战时期的“互撕”,走到如今合作共赢的。 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全球正笼罩在冷战的阴霾之下,气氛犹如严冬般寒冷,在两大势力美国和苏联的对峙中,国家们被迫作出选择,站队成为不可避免的现实。 而那时的危地马拉,内战连连,经济凋敝,基本上依赖于美国的支持。 1971年,在联合国,中国重新获得了其合法席位,这本应是全球共庆的美好时刻。 但对美国而言,却是如鲠在喉。 作为美国的忠实追随者,危地马拉自然选择了与美国步调一致,在投票中投下了反对的一票,这一行动,看似愚钝实则反映了在冷战特殊时期,小国的生存策略之艰。 毕竟对于危地马拉而言,美国伸出的援手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希望。与美国作对?这并无选择的余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之后,危地马拉不仅没有收敛其行为,反而变本加厉,连续四年支持台湾地区“加入”联合国,并与台湾当局建立了外交关系。 这种在中国的核心利益问题上摇摆不定的态度,可谓大胆而无礼。 当时中国虽愤慨,但并未将危地马拉视作重大威胁,一个中美洲小国,能掀起的波澜毕竟有限。然而,危地马拉的一系列举动,也让中国记住了这个国家。 世事无常,1997年,危地马拉国内再次发生冲突,不得不向联合国寻求帮助。 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国在联合国动用了否决权,使危地马拉的请求落空。 这一行动被一些人解读为中国在进行“秋后算账”,对危地马拉昔日的行径进行报复,这实则是中国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的一个体现。 26年前,中国还在努力争取联合国的席位;而26年后,中国已拥有一票否决的实力。 这不仅仅是拒绝了危地马拉的请求,更是向世界宣告:中国已不再是任人欺凌的国家。这正体现了中国始终坚持的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 危地马拉的内部问题,终归应由其自己解决。联合国的突然介入,令人有些不解。 跨入21世纪,中国国力愈发强大,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也随之增强,危地马拉也逐渐认识到,与中国对抗并无益处。 最终在2005年,危地马拉选择了与台湾断绝所谓“外交”关系,转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在中华大地的助力下,危地马拉在基础建设、能源开发及农业生产等众多领域获得了明显的发展成果。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走霸权老路,而是致力于与各国共谋发展,共图繁荣。 即便是过往的对手,只要能够摒弃偏见,愿以诚相待,中国亦欢迎其步入友谊之门,共同开拓进步之路。 这段充满爱恨纠葛的历程充分证明了,国际关系是动态的,是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的。只有拥抱和平与发展大势,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审视中危关系的升华,不仅仅是一段恩怨情仇的化解,更折射出国际政治版图的深刻变革。在冷战格局下,意识形态的较量占据主导地位,众多小国沦为大国斗争的棋子。 危地马拉的政策选择,正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无奈之举。冷战结束之后,全球共同追求和平与进步的主旋律,国家间的合作更显实质性。 中国的迅速崛起及其带来的发展机遇,让众多发展中国家看到了跨越发展的可能,危地马拉的政策转变,正是基于国家利益所作出的明智选择。 “一带一路”的伟大倡议为中危深度合作搭建了桥梁。危地马拉坐落于重要地理位置,是南北美洲交通的关键节点。 通过融入“一带一路”框架,危地马拉得以获得来自中国的投资、技术转让及市场准入,有力促进了其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 中国企业在危地马拉的投资活动也为当地注入了新的经济活力,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地区经济的繁荣。 双边在交通、能源、农业等多个领域的合作成果斐然,成为中拉友好交往的典范。 展望未来,中危两国的合作前景一片光明。 随着中国继续深化改革并扩大开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中危合作将迎来更多新的发展契机。 两国可在贸易、投资、科技创新、文化交流、教育合作等众多领域进一步加强沟通与协作,共同打造更为紧密的共同体命运。 从中危关系的演变过程中,我们可汲取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各国应当放弃冷战思维,坚持和平共处,相互尊重主权,追求合作共赢,共同书写国际关系的新篇章。
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一小国强烈反对,26年后这个国家却向联合国求助,却遭
文史充点站
2024-11-20 17:40: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