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洞房花烛夜,胡适坐在椅子上,双手搓来搓去,江冬秀红着脸伸手戳了戳他说:“傻坐着干嘛?我们开始吧!”
洞房花烛夜,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人生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
但在1917年的这个夜晚,新婚夫妻胡适和江冬秀却经历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尴尬。
1904年,13岁的胡适和14岁的江冬秀,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订下婚约,当时的婚姻制度,强调门当户对,个人的感情似乎并不重要。
对于胡适来说,这场婚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他生性开明,又因赴美留学深受自由恋爱观念的影响。
远在异乡的他甚至萌生过解除婚约的念头,并在信中向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母亲的一句“你若不回来结婚,就回来给我送终”让胡适无法反驳,他最终选择放下个人情感,决定回国完婚。
婚礼定在1917年的冬天,地点是胡适的家乡安徽绩溪。
回国后的胡适,明确提出要按照“新式文明婚礼”的方式进行,他希望摒弃传统的花轿、叩拜等繁琐礼节,简化仪式。
胡母对此颇为不满,认为这样的婚礼不合规矩,而江冬秀却表现得豁达开明,她笑着说:“只要他高兴,一切都听他的。”
江冬秀的态度不仅化解了胡母的不悦,也让胡适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妻子多了几分好感,婚礼的顺利并不代表接下来的婚姻生活会一帆风顺。
新婚之夜,房间里红烛摇曳,喜庆的气氛充满了整个屋子。
身着西装的胡适却坐在椅子上,低头搓着双手,一言不发。
他的内心忐忑不安,面对这位陌生的妻子,该如何开口?作为一个接受过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他对传统婚姻总有些许抵触。
而江冬秀却显得轻松许多,她早早换上了传统的喜服,脸上洋溢着笑意,看着胡适拘谨的模样,她忍不住伸手戳了戳他说道:“还傻坐着干什么?我们开始吧!”
胡适愣了,抬起头疑惑地问:“怎么开始?”江冬秀一听,脸腾地一下红了,赶紧低下头,掩饰自己的羞涩。
片刻后,她轻声说道:“从今天起,好好过日子,不要为难彼此。”
这句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胡适紧闭的内心,他终于放松下来,两人逐渐熟悉了彼此的存在。
这一夜,也成为两人长久婚姻的起点。
婚姻生活开始后,胡适一度对江冬秀的不满溢于言表,他嫌弃江冬秀裹着小脚、不识字,认为她缺乏现代女性的特质,而江冬秀用实际行动赢得了丈夫的尊重。
她毫不犹豫地剪掉裹脚布,并主动请胡适教她识字,每次胡适伏案写作时,她都会安静地在一旁模仿练字。
这种努力,让胡适渐渐改变了对她的看法,他开始意识到,这位传统女性有着非凡的坚韧与智慧。
此外,江冬秀还承担起家庭的经济管理,在初到北京时,胡适的生活一度窘迫,甚至欠下外债。
江冬秀将胡适的工资精心打理,仅一年便还清了债务,还攒下了一笔积蓄,胡适对此感慨道:“我的妻子真会过日子!”
尽管两人的感情逐渐加深,但婚姻并非没有危机。
1923年,胡适与表妹曹佩声相恋,并一度提出离婚。
这一提议让江冬秀愤怒至极,她手持菜刀,以死相逼:“你若执意离婚,我就先杀了两个孩子!”胡适深受震撼,最终放弃了离婚的念头。
尽管心中有伤,江冬秀并未因此放弃对家庭的维护,她默默接受了丈夫的感情纠葛,并继续用行动证明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
作为胡适的妻子,江冬秀不仅是家庭的支柱,也是他事业的重要支持者。
在出版方面,她为胡适追回被拖欠的版税,解决经济上的窘境,在战乱中,她小心保管胡适的书籍,无论走到哪里,哪怕物资短缺,也从未丢下一本。
有一次,胡适感慨道:“别的教书先生逃难,一本书都没带走,而我的70箱书,一本不少,这全是冬秀的功劳。”
胡适虽然崇尚自由恋爱,但他始终秉持对婚姻的责任感。
不仅如此,胡适还在朋友的困境中展现了他的仗义疏财。
他曾资助林语堂完成学业,为沈从文、罗尔纲等学者提供经济帮助。
面对这些善举,他从未炫耀,只在一封回信中说道:“借出的钱,不盼望收回,因为它在人间一直有利息。”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中国,他们从包办婚姻出发,通过努力与磨合,逐步建立起现代家庭的雏形。
江冬秀的坚韧与改变,证明了传统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适应能力,而胡适的责任与宽容,也为当时知识分子处理家庭与事业关系提供了范例。
这个故事,让人看到的不仅是两个人的爱情,也是一代人在文化冲突中的挣扎与成长。
在洞房花烛夜那个微微尴尬的瞬间,藏着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脚步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