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的夺嫡之争中,曹丕与曹植二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宛如历史舞台上性格迥异的角色,演绎着各自的故事,也影响着局势的走向。 曹丕在这场激烈的竞争里,态度鲜明且果敢,毫不掩饰自己对太子之位的渴望。后来他还时常对旁人袒露心声:“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 言语之间,尽显舍我其谁的霸气与自信,仿佛那至高无上的尊位,本就该是他囊中之物,其对夺嫡的积极进取之心昭然若揭。 反观曹植,他的态度却显得极为暧昧不明,让人捉摸不透。在曹操面前,他几乎是一种不拒绝也不负责的状态,机会未到时,他从不主动争取,仿佛置身事外;可当 “几为太子者数矣”,有机会触及那太子尊位时,他又未曾作出谦让推辞之态,没有展现出应有的谦逊与谨慎。他对杨修的指点全盘照做,面对曹操的询问也如实相告,一切都是听从安排,毫无自己的主见和谋划。 司马门事件中,他听从杨修建议,擅自驾车闯出司马门,这般莽撞之举,无疑是在夺嫡之路上给自己埋下隐患;而当关羽北上攻击襄樊,曹操欲派他南下救援曹仁时,他却因喝得烂醉如泥,错失这展现才能、争取支持的大好机会,实在令人惋惜又费解。从种种表现来看,他似乎一直是被杨修、丁仪等人吹捧,被亲族曹彰等人支持,全程如同被他人推着前行,自己却没有明确的方向和主动的作为。 这种暧昧不清的态度,就连曹彰都没能看清曹植的真实想法。曹操死后,曹彰还鼓励他放手一搏,说道:“彰至,谓临淄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可曹植却回应:“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他所回复的竟是贾诩当初反对废立的理由,依旧没有袒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意愿,让人愈发觉得他在这场夺嫡之争中如雾里看花,模糊不清。 然而,在对待杨修这件事上,曹植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鲜明态度。当他在嗣子之争中渐处劣势时,仍旧 “故连缀修不止”,即便杨修见其处境不利,本想抽身离开,可考虑到诸多因素 “亦不敢自绝”,就这样,曹植紧紧拉扯着杨修不放,一直拖到曹操去世前,杨修最终被曹操以 “泄露言教,交关诸侯” 的罪名处死。细想之下,若曹植能放手,让杨修早早脱身,或许曹操也找不到处死杨修的恰当理由了。曹植在争夺继承权时那般暧昧不明,却在与杨修的纠葛中如此决绝,仿佛执意要将杨修拖入这夺嫡的漩涡深处,其背后的复杂心态和真实意图,着实令人深思,也为这段波澜壮阔的夺嫡历史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与无尽的谜团。
曹植:夺嫡之争中的暧昧与决绝,复杂心态下的别样抉择
小万说
2024-11-25 10:08:47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