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无湿不生痰”。这句话说明,痰是从脾胃那里来的。现在很多人,吃完饭或者起床后痰多,但不咳嗽,这种情况就不能当咳嗽痰多来治,因为问题不在肺,而在脾肾。 《医宗必读》里头说了,治痰啊,不光得让肺气顺畅,帮痰液排出去,更重要的是得治脾,健脾补气,让它运化起来,这样才能断了生痰的根儿。所以,常会用些健脾祛湿的药,比如白术、茯苓。但是,脾要想运转得好,还得靠命门之火来暖和。要是命门火不够,脾阳就运不起来,湿气就容易聚起来生痰。 就像我用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法半夏)加上香附、砂仁,这不就是健脾助运的方子嘛。要是再加上杜仲、补骨脂或者巴戟天、淫羊藿这些补肾阳的药,不就是给命门之火加把劲嘛。要是脾阳不足,胃还寒,那就加上干姜、吴茱萸、附子这些,这不就是温脾肾的方子嘛。 脾肾一起温,消化就快,水湿也就排得快,哪还有湿啊?现在的人啊,不知道阳虚才会水湿泛滥,一看水湿重就用芡实、薏米、赤小豆、泽泻,一看痰多就用陈皮、半夏、鱼腥草、川贝、橘红这些,不去想想水湿痰湿是怎么来的,就想着怎么排出去,结果就像野火一样,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就像老年人,为啥早起痰多?不就是脾胃虚弱嘛。再看看他们脚无力,腰膝酸痛,这不就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嘛。李可为啥建议老年人用少量四逆汤保健?因为这四逆汤就是治脾肾阳虚的。要是把四逆汤的剂量减少,再加上白术、人参或党参,不就变成附子理中丸了嘛,真是妙啊! 丁甘仁也说了:“痰饮是从土湿来的,土湿又是从水寒来的。要想化痰,得先燥土湿,要想燥土湿,得先温水寒。”肾脏是管水的,津液得靠肾中的阳气来温煦和蒸腾。要是肾虚了,气化不行,水液就会停留,影响全身,泛滥成痰饮。 看到这里,你就明白痰饮是咋来的了。不就是脾胃有湿嘛,那脾胃为啥有湿呢?因为水寒了呗。为啥水会寒呢?因为肾里的阳气不足了,气化不利,水液就停留了,最后遍布全身。这下你就懂真武汤(茯苓、芍药、生姜、附子、白术)的配方原理了吧。 要想化痰,得先燥脾胃的湿,白术不就是健脾燥湿的嘛。要是白术力度不够,舌苔白厚腻,那就换成苍术,燥湿的力量就更大了。要想燥脾胃的湿,得先温水寒,这不就是附子的作用嘛。生姜能散外面的水,发汗,又能温胃散寒,让中焦的脾胃通畅。茯苓就是让水从小便排出去,芍药是帮忙利水的。这样脾肾一起发力,不就是温阳利水的妙方嘛。 就像有个粉丝反馈说,他老爸脚水肿,看了我的文章后,用了真武汤加了一些温肾阳的药,结果五剂药吃完,他老爸就能走路了,又能到处溜达了。真武汤就只能治脚水肿吗?当然不是了。你加上干姜、细辛、五味子,就变成止咳的方子了;你加上吴茱萸,就变成温胃止呕的方子了。方子都是可以变的,这就是我常说的,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