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在当时能颇得人望,主要凭借对少数豪强的一味宽容放任,致使这些人收获颇丰,所谓 “袁氏政宽,在职势者多畜聚”。然而,这种做法的弊端在官渡之战时暴露无遗,决策之际众人各执一词、互不相服,令袁绍苦不堪言。 由此可见,在职场或任何领导情境中,要获取众人的认可与支持,绝非单纯地做个 “老好人”,而必须具备担当精神,勇于扛事,刘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 刘备选择与百姓心灵相通。在百姓与人才遭遇危难时,他总能挺身而出,与之并肩作战、共渡难关。这种仁义之举,是当时众多割据诸侯难以企及的。 刘备任职平原相时,正值时局动荡,百姓食不果腹,部分人甚至被迫为盗,社会陷入混乱仿若人间炼狱。但刘备毅然与百姓站在一起,在全力抵御盗贼的同时,慷慨施舍钱财,并且与下属同甘共苦,一起吃住。“是时人民饥馑,屯聚钞暴。刘备御寇,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这表明,赢得他人信任并非一定是让大家生活优渥,关键在于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与大家紧密相连。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刘备秉持的 “以人为本” 理念,即便自身面临巨大危险,也要确保百姓平安。曹操追击至荆州时,百姓因惧怕曹军屠城,又因南逃之路盗寇横行,故而纷纷请求跟随刘备军队同行。携带百姓同行必然导致行军速度减缓,极有可能被曹军追上,从而遭受重创,但刘备毅然扛起这份责任。“比至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别遣关羽乘船数百艘,使会江陵。或谓先主曰:‘宜速行保江陵,今虽拥大众,被甲者少,若曹公兵至,何以拒之?’先主曰:‘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正是在这些关键时刻的抉择,让刘备的 “仁义” 声名远扬、旗帜鲜明,不仅赢得世人赞誉,还获得世家大族的认可。徐州兵败、兄弟失散,关羽虽被迫降曹,却依旧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为曹操的金钱美女与高官厚禄所动,不惜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也要重回刘备麾下。 因刘备的仁义,陶谦三让徐州,刘表临终托孤,陈登父子及伊藉雪中送炭、助其脱离危难,徐庶、庞统等众多人才竞相投奔,张松法正积极引导其入川。从中原辗转至南方的漫长征程中,刘备的队伍虽多次被打散冲散,但凭借道义凝聚起的强大力量,他总能在将士们的支持下重振旗鼓,过荆州、入西川,最终成就蜀汉霸业。刘备以其独特的仁义与担当,书写了一段令人敬仰的传奇,深刻诠释了 “得人心者得天下” 的千古至理。
得人心者得天下:刘备的仁义与担当
小万说
2024-11-28 11:01:55
0
阅读:13
那谁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