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来八路军根据地采访,发现八路军给他们演示的项目里没有拔炮楼,于是提出来想看八路军拔鬼子炮楼。当时八路军旅长王长江一听,这简单,于是马上带队去把附近的两个炮楼给拔了。 日本鬼子莫名其妙被歼灭,就是因为美国记者想录一段拔炮楼的视频素材…… 1944年,一个叫哈里森·福尔曼的美国记者来到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国抗战的记者,他听说八路军是一支纪律严明、英勇善战的军队,想亲眼看看他们是如何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与日军周旋的。 几天的接触让他对八路军的顽强作风印象深刻,但他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他在一次闲谈中提出了一个看似随意的要求:“我想看你们怎么攻打日军炮楼。” 这一请求让冀中军区警备旅旅长王长江听了颇为意外,王长江是个干练的老军人,从未接待过外国记者,但他的思维很简单:既然是八路军的特色战斗,那就让外国人看看什么是“拔炮楼”。 他笑着对福尔曼说:“这个容易,看就看吧。”福尔曼以为只是敷衍,却没想到,王长江转头就开始布置作战任务。 当时,距离八路军根据地不远的村子里,有两个日军炮楼,分别驻守着十几名鬼子和伪军。 这些炮楼不仅是日军封锁八路军活动的据点,还经常骚扰周边村庄,抢粮、抓人,民众苦不堪言。 王长江认定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不仅能拔除威胁,还能展示八路军的作战能力,他召集作战参谋,制定计划,要求务必速战速决,让福尔曼看到八路军的效率和实力。 侦察小分队在当天晚上潜入炮楼附近,他们在夜色的掩护下,仔细观察敌军的布防情况。 侦察兵发现,两个炮楼之间虽然有联络,但日军通常只在天亮后才派巡逻队互通情况。这意味着,八路军如果能在天亮之前拔掉这两个炮楼,就能避免敌军支援。 第二天凌晨,部队悄无声息地行动起来,战士们利用村里的小路和庄稼地掩护,逐渐接近第一个炮楼。 他们分成几个小组,第一组负责剪开铁丝网,第二组携带炸药包,准备直接炸开炮楼的墙壁。指挥员王长江亲自在后方督战,一切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 战斗开始得极为突然,随着铁丝网被剪断,狙击手迅速击毙了炮楼外的哨兵。 埋设炸药的战士快速靠近,将炸药固定在炮楼的墙角,当王长江一声令下,巨大的爆炸声响彻夜空,炮楼的一侧被炸出一个大洞。 刚从睡梦中惊醒的鬼子士兵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冲进来的八路军战士一阵精准的射击解决。 第一座炮楼拔除得非常顺利,随后八路军迅速调整队形,向第二座炮楼进发。 此时日军已经听到了爆炸声,变得警觉起来,他们在炮楼上架起机枪,对着周围一通扫射,试图阻止八路军的接近。 但八路军战士利用灵活的地形优势,分散开来逐步逼近,几名狙击手同时开火,压制住了炮楼上的火力点。 最终第二个炮楼也被炸毁,日军全部被歼灭,这场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而八路军自身的伤亡微乎其微。 天亮时分,八路军将缴获的武器弹药和粮食搬回根据地,同时还将抓获的伪军俘虏带走做审讯。 这一切都被福尔曼用他的相机完整记录了下来,从八路军的战斗动员、侦察行动,到精准的火力压制和最后的胜利,他全程拍摄。 他震撼于八路军的快速反应和高效配合,更惊讶于这支装备简陋的军队居然能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取得这样的战果。他跑到王长江身边,连连竖起大拇指,激动地说:“你们的作战方式太厉害了,这完全不像外界描述的那样!” 战斗结束后,八路军并没有停下脚步,王长江当即派人向附近村民解释,这次拔掉炮楼是为了保护村庄安全。他要求部队留下一部分战士,协助村民修复因战斗受损的房屋,并为他们分发从炮楼缴获的粮食。 村民们对八路军感激不尽,自发地送来了热水和饭菜,表示全力支持。 福尔曼在根据地的日子里,进一步了解到了八路军的生存状态和作战方式,他的相机记录下的不仅是战斗的场景,还有八路军与民众之间的紧密联系。 这些珍贵的照片和影像资料后来被带回美国,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他在文章中写道:“八路军是一支与众不同的军队,他们的力量来自人民,他们的胜利来自无穷的智慧。” 对于王长江和他的部队来说,这次拔炮楼的行动只是他们日常作战的一部分,王长江早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后加入八路军,成为冀中军区的指挥官之一。 他熟悉冀中平原的地形,擅长利用游击战术打击日军。他带领部队在抗战中屡立战功,成为冀中敌后战场上最令日军头疼的将领之一。 这次拔炮楼的胜利虽然没有改变整个战局,但它向全世界展示了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顽强作战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福尔曼的报道,八路军的事迹传到了更广的国际舞台,增强了世界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