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专家对美记者说: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没有苏联20年都造不出原子弹。陈毅说:中国人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中国花了多少钱造出第一颗原子弹?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处于贫困之中。 尽管如此,毛泽东和周恩来等领导人已经意识到,核武器更是国家安全的保障。 毛泽东提出了必须研制原子弹的要求,并且亲自带头节省开支,为了支持这个项目,他将每天的生活费压缩到两块五。 1950年代初期,周恩来亲自批准拨款五万美元,资助科学家钱三强前往法国,购买核试验所需的设备与材料。 与此同时,毛泽东和周恩来也深知,国家的科技力量和人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1954年底,国内终于发现了铀矿石。 如果没有铀矿石,核武器的研发将面临极大的困难,因为当时中国无法依赖进口。 与此同时,许多在国外学习和工作多年的科学家纷纷归国,钱学森、邓稼先等人回到祖国后,迅速投入到核武器、导弹、卫星等尖端技术的研究中。 尽管起步晚,中国科研人员决心突破技术封锁。 然而,1950年代末期,苏联与中国的关系突然恶化,苏联不仅撤回了在华的全部专家,还带走了重要的技术资料。 中国的核武器研发陷入了困境。 周恩来明确表示,不管外部困难有多大,中国一定要在八年内完成原子弹的研制。 这段时间恰逢我国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期。 饥荒席卷全国,但中国的领导层从未放弃核武器的研发。 中国科研人员仍然咬牙坚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毛泽东带头削减个人开支。 科研人员经常处于极度贫困的状况,甚至无法保证基本的营养。 周恩来总理为了解决基地的粮食问题,亲自指挥周围地区增加农作物的种植,甚至采取捕捞青海湖的鱼类、组织狩猎等方式。 每当研发团队遇到瓶颈,周总理总是第一时间给予帮助。 尽管我国在1950年代末已经开始从事核武器研究,但实际操作中却屡次遇到失败。 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导弹在试验过程中宣告失败,现场科研人员深感挫败。 然而,在科工委主任王秉璋的鼓励下,团队并没有因此气馁,而是总结经验、继续改进。 1964年,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成功进行了首次核试验。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尽管如此,周总理仍然心系试验结果,在爆炸后亲自打电话询问试验场是否确认爆炸为核爆。 经过确认,周总理的心才稍微放下。 紧接着,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周总理与毛主席一同向人民宣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美国起初对此表示轻蔑,认为中国的爆炸威力不大,但很快他们得知中国原子弹的威力已经超越了当年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 这一消息震动了全球。 核试验的成功背后,无数科研人员还要面临核辐射的威胁。 邓稼先由于长期暴露在核辐射环境中,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最终因病去世。 毛泽东始终强调,核武器并非为了侵略,而是为了自保。 他在多个场合明确表示,中国不会率先使用核武器。 原子弹研制有很多人有不同看法。 当时,一项耗资巨大的核武器研发计划无疑会加剧国内的贫困。 对于部分知识分子而言,似乎更应当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改善民生、发展轻工业等领域。 香港作家金庸在1963年公开表达了对中国核武器研发计划的反对。 他认为,面对百姓穿不上裤子的现实,优先发展核武器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对民生的不负责任。 他在文中提出,像英国当年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尽管拥有核武器,但在面对苏联的威胁时,依然显得狼狈不堪。 他认为中国即便能够制造出原子弹,也不会对美苏构成实质性的威胁。 相反,如果将资源用于改善百姓的生活,那么国家的基础才能稳固。 中国的媒体纷纷发声,《新晚报》提出,核武器与民生并非对立,而应是并行推进的。 中国不仅要发展轻工业、改善民生,更要在战略上做好准备。 《文汇报》则对金庸的立场进行了猛烈的批评。 金庸虽然身处香港,但他并未回避这场舆论风波,反而以《明报》为阵地,发表了一系列文章。 他提出,核武器不仅无益,反而会加剧国际间的紧张局势。 金庸主张,中国应与其他国家共同推动全球核裁军,而不是自寻死路。 在此后的几年里,中国尽管面临诸多困难,依然坚持走上了核武器自主研发的道路。 原子弹研发成功后,赫鲁晓夫在听闻此消息时,虽然已被下台,但仍难掩脸上的震惊。 美国总统约翰逊则迅速作出回应,强调美国的防卫能力。 香港《明报》刊登了金庸的文章,他提议世界各国应全面禁止核武器。他多次表明自己对核武器持批评态度,但陈毅却认为,国家的安全必须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1]詹欣.中国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68-1992)[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3):41-49185
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专家对美记者说:中国人穷得连裤子都穿不起,没有苏联20年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8 19:57:47
0
阅读: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