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北京城内一张拉黄包车的照片登上报纸,不承想照片上拉黄包车的小伙,瞬间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4-11-27 21:52:23

1931年,北京城内一张拉黄包车的照片登上报纸,不承想照片上拉黄包车的小伙,瞬间引起一阵轰动。这人就是晏森。   清朝建立初期,皇帝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   不同于明代的宗室制度,亲王的子嗣无法直接袭封父亲的亲王爵位,而必须通过考封制度来决定能否继续获得爵位。   大量原本有封号的宗室最终沦为没有爵位的闲散宗室。   考封不仅依赖父亲的爵位,还要考虑母亲的身份地位,甚至庶出子弟的封号往往会更加低微。   克勤郡王岳託作为首封者,他于清朝建立之初被封为郡王,但在其去世后,反而得到了世袭的特殊许可。   宣统二年,克勤顺郡王崧杰去世,其子晏森继承了父亲的郡王爵位。   然而,短短一年多后,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政权崩溃,晏森虽然继承了“铁帽子”郡王的称号,但他所享有的特权随清朝消失。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中华民国成立。   溥仪虽得到袁世凯的“宽待”,每年发放生活费,但对于其他宗室,尤其是晏森这样远支的王爷来说,生活并没有得到太多保障。   经济来源骤然断裂后,晏森不得不依靠克勤郡王府的旧有家产勉强维持生计。   然而,王府的积蓄并没有持续太久,晏森很快开始变卖家产,甚至不惜出售王府的老宅和祖坟。   晏森后来开始卖苦力拉黄包车,曾经的王爷,竟然以一个黄包车夫的身份出现在北京的大街上。   但晏森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变化而感到羞耻,反成为了当时的“网红”。   人们纷纷排队乘坐这位“车王”的黄包车,而晏森的车费也远高于普通的黄包车夫。   他甚至用赚到的钱购买了自己的黄包车。   然而,尽管他从来没有选择投靠日本,但金钱和赌博成为他生活中的毒瘤,家产再次被挥霍一空。   最终,晏森不仅错失了溥仪的帮助,连带自己的生计也越来越困难。   溥仪曾尝试让一些经济较为宽裕的亲王帮助晏森,甚至提议他去东北谋生,但晏森却拒绝了,坚决不愿投降。   最终,晏森在困顿中去世。   黄包车最初出现在上海租界,是为了应对当时轿车稀缺的交通需求。   1874年,上海租界的一些商人引进了这一源自日本的交通工具。   车身上通常是明黄色的涂装,座位上方搭有一个椭圆形的雨篷,既能遮风挡雨,又为乘客提供了相对舒适的座驾体验。   车夫通过双轮车拉动黄包车,完全依赖人力。   而黄包车的速度则远远不及现代的交通工具。   对于当时的黄包车车夫来说,他们的工作时长极其长,一天15小时的辛劳是常态,而所赚取的收入中,却有一部分需要上交给黄包车的所有者。   尤其是在租界区,黄包车生意繁荣,租金不断上调,车夫们的收入日益减少。   尽管如此,依靠这份工作养家糊口依然是许多底层民众的唯一选择。   大多数车夫都渴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以《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为例,这位来自农村的年轻人怀来到北京,希望通过拉黄包车改变自己的命运。   刚开始,他充满了干劲,甚至省吃俭用,努力攒钱,最终购买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   然而,祥子的黄包车被士兵夺走。   尽管他尝试通过努力工作重新振作,但生活中的一连串不幸让他逐渐失去了希望。   最终,祥子堕落成了一个麻木的的失败者。   在上海的租界区,车夫们的生活随着租金的不断上涨变得愈发艰难。   许多车夫开始进行反抗,他们要求获得更多的分成。   这种呼声终于在1934年引起了租界政府的关注,政府试图通过限制黄包车的租金、关闭部分盈利过度的公司等进行改革。   然而,改革很快遭遇了来自资本家的强烈抵制,租界政府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的改变。   到了1935年,上海的法租界进一步裁减了大量车夫的数量。   许多车夫甚至不得不依赖借债度日。   与晏森的经历相似,顾竹轩出生在农村。   他从小便明白只有通过努力才能改变命运。   每当家里遭遇贫困时,顾竹轩便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摆脱贫困。   于是,他决定离开家乡,前往城市。   顾竹轩最初并没有考虑过黄包车行业。   他带着满腔希望进入城市,最终选择了黄包车。   在黄包车行业,顾竹轩积极努力去与每一个顾客交流。   他深知,只有真诚待人,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   一个阔绰的顾客因欣赏他的人品,慷慨地资助了他一笔钱。   顾竹轩将这笔资金积攒起来,与自己辛苦攒下的钱结合,最终购买了一个黄包车公司。   参考文献:[1]王晓芳.老北京的黄包车[J].北京档案,1999,0(9):39-39

0 阅读:87
张梁看历史故事

张梁看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