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摄影师谢海龙为拍摄反映贫困地区教育现状的作品,来到金寨县的张湾小学。 破败的教室、混杂年级的课堂以及衣衫褴褛的学生深深触动了他。 在一间教室里,谢海龙捕捉到了一个正在写作业的小女孩——苏明娟。她的大眼睛透出对知识的渴望,成为他镜头下最鲜活的形象。 这张被命名为《大眼睛》的照片刊发后引发了全国关注。作为希望工程的代表,这张照片激起了社会对贫困山区失学儿童的广泛关注。 无数爱心人士开始为山区教育慷慨解囊,而苏明娟也因此成为了希望工程的象征。 苏明娟出生于1983年,苏家是典型的农民家庭,依靠微薄的土地收成勉强度日。 为了让孩子们能吃饱穿暖,父亲苏良友常年披星戴月地劳作,但家徒四壁的现状始终难以改善。 7岁的苏明娟到了上学的年纪,她对读书的渴望溢于言表。但学费成了横亘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难题。 当时,一学期的学费是70元,这对于生活艰难的苏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钱。 为了凑足这笔钱,苏良友上山砍柴,披星戴月地劳作,最终攒下了女儿的第一笔学费。 尽管乡邻对让一个女孩读书的决定颇多非议,认为女孩长大后嫁人,教育投入得不偿失,但苏良友坚定不移。 他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这个决定也成为改变苏明娟人生轨迹的起点。 随着社会各界的援助涌向苏明娟的家庭,她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在众多资助者中,苏明娟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名叫李万的爱心人士。 这位陌生的资助者每年寄来的1000元和鼓励信,成为她成长路上的精神支柱。 高中毕业后,苏明娟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大学金融系,成为村里第一个走出大山的大学生。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苏明娟在大学期间靠勤工俭学支付自己的生活费用。她曾在售楼处兼职,也曾在北京摩托罗拉公司实习。 她深知这些机会来之不易,更明白知识是改变命运的关键。 大学毕业后,苏明娟进入社会工作,她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开始主动反哺社会。 她将第一份工资捐给希望工程,并在随后每个月拿出一部分收入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 不仅如此,苏明娟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她与摄影师谢海龙共同拍卖了那张改变她命运的照片,将所得款项捐赠给西藏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 与此同时,她也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助学基金。截至目前,“苏明娟助学基金”已经帮助了80多名贫困大学生,并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 2017年,苏明娟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成为了共青团安徽省委兼职副书记,她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育扶贫和青少年事业中。 无论是到贫困地区实地考察,还是策划公益活动,她始终以身作则,为贫困学生争取更多资源。 为了更多孩子能改变命运,她不断奔波,倡导社会各界对教育的持续关注。她还经常回到家乡,鼓励村里的孩子坚持读书,通过教育实现自我突破。 苏明娟的故事是希望工程成功的缩影。 自1991年启动以来,希望工程帮助了无数像苏明娟这样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了改变命运的机会。 而苏明娟的坚持和回馈,更是这项公益事业精神的最好诠释。 通过她的努力,一个又一个贫困山区的孩子得以继续学业,更多的大眼睛得以因教育的力量而明亮。 她的善举不仅改变了他人的生活,也激励了更多人加入公益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