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年楚青手捧粟裕骨灰,在南京军区被一人刁难,王必成破口大骂:你也是他老部下啊 1984年粟裕去世后,年过六旬的遗孀楚青,手捧丈夫的骨灰来到南京军区,有一事相求。 一人明明和粟裕将军有交情,却选择避而不见,甚至是“落井下石”。王必成看不下去了,找到那人大吵了一架,还说了一句很有分量的话:你也是他的老部下啊! 那么是谁如此“冷漠”?而身为大将夫人的楚青,为何“不顾脸面”,也要卑微地求他呢? 楚青来到南京军区,想要完成粟裕遗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可粟裕的平反申请,在1979年就递了上去,却迟迟没有回音。 1983年,中央批准重新调查粟裕案件,可惜老将军没能等来好消息,就带着遗憾离世了。 临终前他说:“国家形势如此,我死后不要搞遗体告别,不要开追悼会,把我的骨灰,撒在昔日战场上……” 渡江战役是粟裕军旅生涯的最后一战,野战军主力成功渡过长江,解放了南京,对于粟裕本人和国家来说,都意义重大。 因此楚青将抛洒骨灰的第一站,就选在了南京。她满怀希望地来到这里,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都难以达成。 楚青来到南京的消息传开后,南京军区许多老同志,纷纷前来迎接将军遗孀,王必成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之一,他当即着手准备接待工作。 并向嫂子承诺,一定会帮忙落实,粟裕将军最后的心愿。 可楚青在招待所里住了几日,却迟迟没有等来消息。原本热闹的接待场面,也开始变得冷冷清清,最初表态要帮忙的一些干部,此时却一致保持沉默。楚青的心凉了半截。 副司令处处“刁难”,王必成和他大吵了一架 原来,粟裕遗愿提出后,遭到南京军区副司令,向守志的强烈反对。 他的理由很充分:粟裕还没有得到平反,严格来说,他还是一位有问题的人,在南京撒骨灰,一旦被人非议影响不好。 军区上下都在观望,楚青的处境越发艰难,王必成看不下去,他决定再去争取一次。 在军区会议上,他当着所有人的面,再次提出了这一请求。 向守志拿出副司令的派头,大声质问王必成:“粟裕是什么身份,你就敢私自接待他的遗孀?你又是谁?出了问题谁负责?你还知不知道纪律?” 向守志斥责他,不按规矩办事,只搞个人感情!眼看两位大佬吵了起来,现场众人也不敢发表意见。 向守志处处拿规矩压人,还提出了一项更“过分”的要求。他提出,楚青如今已经不算军属了,她在招待所的住宿费、餐费,理应由个人承担! 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王必成,他怒斥对方:“粟裕是怎样的人,你不是不知道!没必要这样落井下石吧,你也是他的老部下啊!” 这场风波在南京军区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楚青不想看到他们为难,也深刻地意识到,有一件事必须要办了。她态度决然地捧起丈夫的骨灰,辗转来到福建、山东等地。 在这里她又遭遇了什么?向守志真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吗? 楚青理解向守志的难处,发誓要为丈夫“讨回公道” 他们同为粟裕的老部下,对待将军的态度却截然相反,是人走茶凉吗? 上期咱们讲到,粟裕去世后,遗孀楚青来到南京,向守志拒绝她在这里抛洒骨灰,处处刁难,王必成大骂他忘本、搅局! 在南京被拒后,楚青来到福建、山东等地,本以为也会遭受冷遇,她甚至做好了被“赶走”的准备。 出乎意料的是,楚青此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并顺利地将粟裕的骨灰,撒在他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和早年间牺牲的战友“永远在一起”。 回到家后,楚青早已疲惫不堪,头脑却越发清醒。她回想这一路的艰辛,感恩王必成等人的付出,可向守志也谈不上是“落井下石”,顶多是为了自保和避嫌。 他身为南京军区的高级干部,在政治氛围尚未明朗的情况下,任何纪念活动,都有可能引起不必要的争议。 在军区的档案室里,仍保留着50年代在军委扩大会议上,那些批评粟裕的言论,向守志只是公事公办罢了。 直到1994年,粟裕才得以平冤昭雪!遗孀喜极而泣 只要中央一天不发话,粟裕的名誉就始终存有“污点”,这不是楚青靠包容、豁达能解决的问题。 楚青为了丈夫的冤情四处奔走,王必成也积极联系老部下,帮忙搜集给粟裕平反的材料。1989年,王必成离世。 直到1994年年底,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刘华清,和张震联名发表了《追忆粟裕同志》。 文章特别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会上受到的错误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的失误,该看法,是全体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这才算彻底为粟裕将军平反,为他恢复了名誉。楚青看后泪流满面,她拿着报纸找到王必成的遗孀,共同庆祝。随后,一份报纸烧给了粟裕,另一份烧给了王必成。 这对老战友、老同志,若是泉下有知,也会感到高兴吧。
84年楚青手捧粟裕骨灰,在南京军区被一人刁难,王必成破口大骂:你也是他老部下啊
乐荷谈文化历史
2024-12-12 18:37:02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