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富裕,以前穷困,为啥还有人怀念从前?其实,很多人都是穿越文主角心态,无法在现实世界找到兴奋点,然后带着上帝视角俯瞰过去。所谓“追昔抚今”,就是追忆过去,抚慰今天。 忆苦思甜,甜蜜蜜的时候,谁会去“忆苦”?只有不甜时,才会把“苦”揪出来衬托。只有展示过去之“苦”,才能反衬今日之“甜”,这说明“苦”未尽,“甘”还不能来。 有些人怀念书信年代,说什么书信如旧梦,每封信都是时光的见证,字里行间藏着时光的温柔。尺素传情,遥寄相思,纯纯无病呻吟。 记得以前我姐在广东打工,家里出了点事,着急要她回来。写信太慢,就去乡政府(当时叫公社)拍电报,一个字一块钱。父母不识字,我当时读小学三年级,我就只舍得拍4个字——家事快回! 去的路上,我走一路纠结一路,是否要在“家”和“事”之间加个“出”字,最后还是没舍得加。发出去之后,我姐直到7天之后才到家。现在,一个视频电话就能解决。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很多文青喜欢的一句话,但我不喜欢这种文绉绉的矫情。这不就是封建余孽吗?对普通人而言,别说爱一个人,有些人连爱一个人的资格都没有,只有地主老财才能三妻四妾。 有些人老念叨“家书抵万金”,哇塞!好温馨!其实,前面还有几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试问有谁愿意为了体验“家书抵万金”,先承受“国破山河在”和“烽火连三月”的煎熬? 我们村里有个80几岁的老头,以前是村支书(也可能是小组长),特别怀念七十年代的生活。每次过年回去,都能听到他抱怨,农村现在不行了,年轻人都跑了,村里全是老人,冷冷清清。 但只要说起从前,他就神采奕奕,说那时候过年就大年初一休息一天,初二就上山下田干活,除草劈柴、挑粪施肥、浇水挖沟……大伙的精气神都非常足,“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 但在我爸看来,这种人就很无耻,因为大伙干活的时候,他背着手在巡逻,啥事都不干,工分还全部拿满。看谁不顺眼,就想方设法把人家揪出来批斗。我爸因为在村前水渠里捞了几条小鱼,硬是被他批斗了三个晚上。 所以,那老头并非怀念那个年代,而是怀念那个位置。如果当年要他像我爸那样当牛马,他肯定不会怀念。我爸就不怀念以前,他觉得现在就是盛世,就是最好的时代,想干啥就干啥,累了就躺,躺得手痒脚痒了,就去地里忙活一阵。 我闺女说,爷爷,你要多吃点粗粮!但我爸一概不吃,尤其是南瓜和红薯,从出生就吃这玩意,早就吃够吃腻了,这辈子都不想见到它俩。现在,我爸吃饭必须要有肉,猪肉、大虾、牛肉、鸡肉轮着来,一碟花生米,喝上二两自己泡的药酒,再吃一碗米饭。 我妈有时候老念叨肉贵,物价高,以前的猪肉七毛五分钱一斤。我爸就问她,以前的肉便宜,你一年能吃几回?所以,我爸一点都不怀念过去,都特么差点死在过去,为啥还怀念过去? 有些人说从前精神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好,人都很淳朴。你可拉倒吧!我们那边农村直到80年代末才有电视,一堆人挤在屋子里看《西游记》《渴望》《新白娘子传奇》,啥味都有,那叫精神生活富足? 社会风气好吗?那会有几个农村妇女没被家暴过?有些妇女觉得活着没希望,直接喝农药,甲胺磷敌敌畏,半碗下去,阎王爷都没辙。有兴趣的可以去查下以前的人口死亡率,我们和印度堪称卧龙凤雏。 地痞流氓黑社会,偷鸡摸狗牵牛,连特么内裤都偷,毫无礼义廉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追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其实,现在真正怀念过去的可能是90后和00后的孩子,他们的童年正是中国高速发展时期,日新月异,已经可以吃饱穿暖,父母也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无忧无虑。 但当他们离开家庭,走出学校,独自面对社会压力时,立马就会觉得独木难撑,为啥?因为他们没吃到发展红利,反而承受了发展期所积累的问题。对比过去,落差太大,就难免想回到以前的“舒适区”。 80后有一部分人怀念以前,因为“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已经能为孩子提供较好的生活环境,尤其是85后的孩子,他们的童年已经有点万花筒了,也就是以前常说的“金色的童年”。 50后、60后与70后几乎没人怀念,因为他们当年确实饿过肚子,吃过生活的苦。我虽然是80后,但我也不怀念从前,因为我真的被父母摁在田里搞过双抢,挑水浇园,在山里过夜守茶(籽)山…… 现在回村,我也经常去村前村后转悠,常跟闺女讲过去的艰苦。但我并不非怀念苦难,而是在祭典自己的青春。 有些人说看不到未来,其实是看透了未来。当岁月让人不再年轻时,每一次对未来的翘首,都是对过去的不堪回首,都是对那些“曾经的未来”,一次身不由己的叹息!
现在富裕,以前穷困,为啥还有人怀念从前?其实,很多人都是穿越文主角心态,无法在现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12-13 15:56:40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