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格物致知”,通俗来说就是:道理都是相通的,从某个方面下大力气悟出的规律,在其他方面同样好用。问题是,这个规律是不是真正的规律。 王阳明有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从形而上的心之体,到形而下的意之动,从良知的显现到格物的要点,这就是“致良知”和“心即理”的过程,其落脚点最终就落在了“格物”上面。 “格物”并不是一门心思地去格某一件外物,这从王阳明格竹失败就可见一斑,因为“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一个人的内心。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通俗来讲,老子所说的“道”,体现在万事万物之中,就会表现为一件具体事物的“德”。虽然“德”的外在表现因事物而异,但背后起作用的“道”弘一不变,是周行不殆、独立不改的。 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格一件心外之物来发现“道”的所在,而是要从本心出发,与心同行,细究和找到一件事物运行演变的客观规律。或许,由此就可以找到万事万物背后的大“道”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