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一架歼8在1.7万米高空试飞,突然砰一声巨响,飞行员惊恐地发现,双发突然停车,启动20次竟毫无反应,战机急速砸向地面! 1978年6月13日,在陕西阎良机场,一架歼-8战斗机的试飞任务如期展开。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款高空高速战斗机,王昂作为试飞员,负责执行这次至关重要的高空加力边界试飞。 这次试飞关乎歼-8的性能验证,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重大进步。然而,在飞行的过程中,一声突如其来的巨响打破了这片平静的天空。 “砰!”巨大的声响让王昂立刻警觉起来。飞机的两台发动机忽然熄火,整个驾驶舱瞬间弥漫着不安的气氛。 发动机失去动力的瞬间,飞机的速度开始急剧下降,仪表板的指针快速向下跳动,王昂的心跳也在这一刻加速了。他知道,自己此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选择。 在试飞中,王昂的任务是测试歼-8在高空的加力性能,这要求飞机能够在高达1.7万米的极端高度下,完成高推力加速并维持飞行稳定。 然而,在飞机完成加力操作后,突发的故障让王昂措手不及。失去动力的飞机开始下坠,情况变得越来越危急。 王昂迅速开始了紧急操作,他多次试图重新启动发动机。然而,无论他如何调整,发动机始终未能恢复正常运转。 飞行高度已经急剧下降至12000米,而王昂已经连续尝试启动发动机超过20次,结果都毫无反应。 此时,飞机已经进入了“死亡旋涡”,快速下滑至3000米,跳伞的高度已经临近。面对这生死时刻,王昂没有选择跳伞,而是坚持不懈地尝试让飞机复活。 在飞行员的职业生涯中,跳伞是最后的选择,而此时的王昂清楚,一旦跳伞,飞机将丧失,这不仅意味着自己失去了一线生机,也意味着这一架为国家未来航空事业所付出的心血将永远消失。 歼-8项目尚处于试飞阶段,飞机每一次的失败,都可能意味着技术的停滞与项目的中断。 飞机继续下坠,然而王昂依然坚持。终于,在第六次尝试时,右侧发动机发出了熟悉的轰鸣声。接着,左侧发动机也顺利重启。 尽管飞机距离地面仅剩1500米,但王昂凭借着过硬的飞行技术和冷静的判断,成功恢复了飞行的稳定性。 然而,问题并未就此解决。事后检查发现,飞机的氧气供应系统出现了严重的安装错误,导致发动机在高空飞行时无法正常启动。 这个问题的发现,为歼-8后续的设计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数据,避免了类似故障的再次发生。王昂的这一英勇事迹,不仅挽救了飞机,更为中国航空事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歼-8战斗机的成功定型,离不开王昂这样无畏的试飞员。而王昂的试飞生涯,远不止这一事件。 事实上,他在试飞过程中,曾多次面对极端的技术故障和危险情况,但每一次他都能凭借着超凡的飞行技能和冷静的心态化险为夷,保护了飞机,也为中国的航空事业贡献了宝贵的技术数据。 例如,在1976年,王昂驾驶歼-8进行空中炮射检验试飞时,飞机在飞行过程中遭遇了剧烈的振动,仪表板上的指针无法读取,机身出现明显的结构性问题。 王昂凭借自己丰富的飞行经验和对飞机性能的精准把握,迅速判断出问题的原因,并采取紧急措施稳定了飞机的状态,最终成功迫降。 这一事件不仅解决了歼-8在高速度飞行中的振动问题,也为后续的飞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改进思路。 在王昂的职业生涯中,他不仅是歼-8战斗机试飞的关键人物,也参与了多种飞机的研发和试飞任务。 无论是歼-6、歼-7,还是后来的歼-10,每一次试飞任务,王昂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飞行技能倾注其中,为中国的航空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试飞员的工作,不仅仅是飞行那么简单,更是航空技术发展的推动力。 中国的航空事业,经过了几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在王昂和他的同事们的努力下,迎来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歼-8的成功定型,为中国空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我国的自主研发飞机奠定了基础。 而王昂的无畏精神和技术能力,成为了中国试飞员的代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勇敢地飞向未来。 每一次的飞行,都是一次对极限的挑战;每一次的试飞,都是一次对科技的探索。在王昂和他的同僚们的坚持下,中国的航空事业逐步走向了世界前列。 歼-8的成功,不仅仅属于王昂,也属于所有为中国航空事业奉献过的工程师、技术人员和飞行员。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中国空军的雄伟蓝天。
大智大能 英雄无惧
应让他脱离飞行员岗位,担任军级副职,风光到退休。
弄了一张歼七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