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都在大力发展航空,中国为啥选择高铁?其实,作为广土巨族,中国无论干啥都会把“独立自主”摆在首位,其次是产业和就业,尤其是涉及到战略方向性问题。 被“天有不测风云”折腾数千年,我们虽然敬畏老天爷,但并不相信他,更不相信所谓“君权天授”。所以,我们坚信“人定胜天”,还把权力从老天爷手里夺回来,还权于民,也就是“君权民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我们始终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是农耕民族骨子里面自带的。大伙经常以“兔子”自居,我觉得相比其他动物,兔子最大的特点是非常机敏和狡猾,一般都会“狡兔三窟”,有点像古代谋士喜欢玩上中下三策。 比如,六七十年代大三线建设,说穿了就是给整个国家做科工备份。汽车工业,在“市场换技术”的同时,我们始终将新能源汽车作为战略投入方向。再比如,华为坚持做海思,图的就是备份,一旦碰上遭遇战,手中有粮心不慌。 当初,我们选择大力发展高铁,并非完全遵循市场经济学,更多的是政治经济学。摆在首位的就是能源安全,而高铁又恰好是电驱。其实,我们很多产业发展方向都在“赌”一样东西,电会越来越便宜。 现在,光伏电、风电和水电的发电成本越来越低。所以,我们敢于围歼33.7万平方公里的塔克拉玛干,要将沙漠变森林;敢于推平黄土高原,再造5亿亩良田。未来这两大工程足以媲美长城、大运河和南水北调,都是泽被后世的千秋伟业。 外网有很多关于中国美景的视频,很多外国人在评论区发出了“上帝是中国人”的感叹。其实,刚开始时,中华民族手中的牌并非很好,之所以越来越好,是因为我们对大自然持续大规模改造,否则不会有如此优越的地理环境。 比如,没有郑国渠就不会有八百里秦川,三千万秦人;没有都江堰就不会有天府之国,千里稻麦飘香。此外,我们还把泛滥的黄河中下游改造成了粮仓,把云梦泽改造成了鱼米之乡,把瘴气密布的雨林改造成了江南水乡…… 2003年,中国首条高铁秦沈客运专线正式通车;2005年,京津城际铁路开工建设,这是中国第一条高标准、设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大伙还记得那是个啥年代吗? 对!那是一个“八亿件衬衫换一架波音飞机”的年代,一个我们造不出飞机的时代。截至2023年底,中国大陆各航空公司共有3950架飞机,其中波音1554架,空客2170架。 一架波音737售价约8000万美元,约合5.8亿元人民币;一架747约3.5亿美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即使全部按照波音737计算,国内仅购买飞机就耗费了约2.3万亿元人民币。 如此万亿级的制造业市场,为啥要给美西方?给中车和南车不好吗?既可以在国内建立高铁产业链,又可以提供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还包括高铁站、铁路轨道等大型基建工程。 一列“复兴号”动车组,需要4万多个零部件,全产业链企业关联全球13个国家和地区,涉及国内20余个省区市2100余家配套企业,产业拉动效应可达到1∶5。 从投资来看,飞机前期投入非常低,只需要修建机场,高铁前期投入非常高,不仅要修高铁站,还要建轨道。好在中国是基建狂魔,可以极限压缩基建成本。 从运营来看,飞机运营成本高,高铁运营成本低。但总的来看,飞机运营维护成本还是低于高铁,因为高铁轨道维护成本很高,飞机则没有航路维护成本。 但我们是广土巨族,人口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沿海地区,如果放弃高铁而采用航空,压根就解决不了运力问题,尤其是黄金周期间。 2023年,民航完成旅客运输量6.2亿人次,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8.55亿人次,铁路运力是航空的6.2倍。2024年春运,铁路累计发送旅客4.84亿人次,民航累计运输旅客1799.2万人次,铁路运力暴涨到民航的27倍。 2024年春运期间,长沙火车南站发送旅客540万人次,如果都挤到黄花机场,绝逼空中赌机。所以,但凡遇到黄金周,民航那点运力根本不够看。 乘坐体验就更不用说了,航空相比高铁,差得不是一星半点。我平常去北上广深出差,如果不是迫不得已,绝逼不坐飞机。飞机上那点空间真的很埋汰,腿不能动,人也没法走动,跟僵尸似的。 高铁远比飞机宽敞,二等座的腿部空间相当于飞机商务座,还可以连互联网玩手机,刷抖音、看碟、玩游戏,坐久了还能自由活动,看窗外风景。飞机上基本啥都干不了,只能傻坐干等。 更烦的是提前1.5个小时以上到机场,哪怕压线也得1个小时,急得跟土行孙似的。乘坐高铁,只要提前大约20分钟到达火车站,而且非常准时。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高铁阴阳怪气,比如某80后女作家在《读者》上发了一篇文章:《高铁是快,快到破坏了回家这件事应有的形式感》。其实,国家依然保留着绿皮火车,可以满足乘客需求。 但他们偏要玩弄文青式忧郁、小资和小清新调性,写酸文讲酸话。说穿了就是矫情,甚至矫情得人性尽失。其实,人生下半场,千万别矫情,做人还是要憨厚一些,宁愿笨一点也不要轻佻!
欧美都在大力发展航空,中国为啥选择高铁?其实,作为广土巨族,中国无论干啥都会把“
东意和你不一样
2024-12-18 08:41:25
1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