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从没觉得李敏和毛主席有多像,看到看到这张照片突然发现,李敏的侧脸和毛主席太像了,怪不得都说闺女像爹儿像妈。 从脸型来看,李敏也是方脸,而且额头比较宽,符合中国人的审美。 李敏出生在1936年,当时西安事变还未发生,贺子珍在一个冷清的窑洞生下李敏,当时邓颖超看到这个孩子很瘦小,抱着她说:“这还真是个小娇娇”,毛主席听到这个名字后,或许是联想到自己读过写一些书,便说这个名字不错,于是李敏有了自己的小名“娇娇”。 在岁月的长河中,李敏有着独特而难忘的经历。她曾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起往昔岁月,提到多年以来,周围的人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毛娇娇”或者“贺娇娇”。然而,命运的轨迹却在她尚在襁褓之时便发生了转折。 在李敏仅仅8个月大的时候,贺子珍为了追求自身的成长与进步,前往抗大学习,无奈之下只能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身边的阿姨照料。令人唏嘘的是,李敏还未来得及在脑海中铭刻下妈妈的面容,贺子珍便已离开了延安。 贺子珍的离去,让李敏的生活面临新的安排。毛主席出于对女儿的关爱与考量,将娇娇送往延安的保育院,那里是众多前线战士子女以及烈士遗孤的栖息之所。娇娇就在这样的环境中渐渐长大,这段时光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些许痕迹。 许多年后,她依然能够清晰地记起保育院里那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甚至还能准确地说出一些小伙伴的小名,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边回荡。 1940年,当娇娇年满4岁时,毛主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由于贺子珍在苏联刚生下的孩子不幸夭折,她正处于孤苦伶仃的境地,毛主席为了让贺子珍能有亲人陪伴,便将娇娇送往莫斯科与母亲团聚。就这样,年仅4岁的李敏踏上了异国他乡的土地,开始了全新的生活。 在国外,由于生活环境与国内截然不同,李敏不得不努力学习俄语,以适应新的生活节奏。随着岁月的流逝,几年过去后,她对小时候在中国的记忆逐渐变得模糊起来,甚至常常向贺子珍询问:“我的爸爸是谁?”尽管贺子珍多次耐心地告诉她,你爸爸是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但年幼的李敏始终难以相信,在她纯真的世界里,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学生,怎么会有如此伟大的父亲呢? 直至1947年回国后,李敏才如梦初醒,真正意识到原来自己的爸爸真的是毛泽东。从1949年直至1959年,李敏一直生活在北京,她在这片土地上努力学习,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尽管学习任务繁重,但她始终心系远方的母亲,只要有空余时间,便会不辞辛劳地前往南方看望贺子珍。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她成为了贺子珍和毛主席之间沟通交流的珍贵桥梁,承载着家庭的温暖与历史的厚重。 1959年于李敏来说,是不寻常的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第一,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庐山见了一面,这缘于曾志和毛主席的一场谈话,曾志去看望了贺子珍,随后便告诉了毛主席。得知后贺子珍已经从上海搬到南昌,毛主席说很想见见她。 于是在曾志和水静同志的安排下,贺子珍被秘密接到庐山,毛主席才和她见了一面,这是贺子珍离开延安后,毛主席和她第一次见面,细细算来已经有22年了 第二是,庐山会议后,李敏和孔令华在北京结婚,毛主席亲自主持婚礼,还邀请了很多老前辈,比如邓颖超,蔡畅等。毛主席还告诉李敏,要懂得感恩,当年她小时候就是她们照看她长大的。所以李敏亲切地叫她们:邓妈妈,蔡妈妈。 1976年,一代伟人毛主席与世长辞,彼时李敏已然步入三十而立的人生阶段,并且育有两个孩子,最小的女儿孔东梅也已经4岁了。李敏的心中始终萦绕着对儿时在北京生活的深切怀念,那些与父亲共度的时光,犹如珍贵的宝藏,深埋在她的记忆深处。 远在他处的贺子珍听闻此消息后,内心遭受了沉重的打击,身体也随之垮塌,一病不起。贺子珍的晚年生活颇为孤苦,亲人离散,唯有两个外孙陪伴在侧,给予她些许慰藉。尤其是孔东梅,自出生起便与外婆形影不离,成为了贺子珍晚年生活中最为温暖的陪伴。这种祖孙间的深厚情谊,一直延续到1984年贺子珍离世。 孔东梅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努力进取,后来留学海外,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与学识。当她学成归国,重新踏入湖南路262号这片承载着无数回忆的地方时,往昔的景象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而眼前却是物是人非的景象,不禁令她感慨万千。 贺子珍,作为井冈山的第一位女红军,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相信后人不会忘记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