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是位幼师,她告诉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名字出奇的相似,大多都是:梓瑄,子

另子维好故事 2025-01-09 11:24:58

我有个朋友是位幼师,她告诉现在幼儿园的小朋友的名字出奇的相似,大多都是:梓瑄,子涵、雨轩、昕涵,辰晗,奕洳、晗欣、鑫玥、子豪、昊皓等等,甚至一个班叫“子轩”的就有好几个。   她就问我,为什么现在的人取名字都喜欢这样的字?和我们以前的老前辈比起来真的差远了。这让我突然想起来最近看到个帖子,说中国最有文化的一批人,应该是当年黄埔军校时期。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近代史上到现在我们的名字文化。   黄埔军校时期:邓文仪、王尔琢、贺衷寒、李默庵、林祚大、刘玉章、张宗逊、宋时轮。   比如王尔琢这个名字就很好,寓意雕琢玉石,希望可以有修行,可以说寓意深刻,再比如比如戴安澜,“安澜”就比如安安静静,人心静如水。   但是此后在战争年代,取得名字就不如的当时的名字好听了。   40年代-50年代:中华、建国、建军、国庆、和平、援朝、国强、胜利   60年代:卫国、卫东、卫民、卫军、跃进、卫星、红花   70年代:爱国、爱民、红梅、冬梅、秀英、桂英、秀兰、   80年代:永才、交才、春燕、春凤、甚至狗蛋,二宝,见到什么就取什么名字   一直到90年代后,名字才开始有所改变,比如成了“娜,军、明、平、洋、勇、丹、瑶、翠、梦、君、倩倩、一凡、婷婷、王皓、娇娇”   其实中国的名字文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90年代很多人起名字是受到了当时流行的金庸小说,和琼瑶小说的影响,所以很多名字都是来源于电视剧。《天龙八部》里的一位美女王语嫣就是极好的例子。“嫣”字让人想到绚烂多彩的花簇,有些媚俗,但加上一个动词“语”,意境就全出来了!   但是说到根本原因,这个帖子的作者认为,主要还是和人的文化水平有关系,那么这么多年,为什么黄埔军校时期很多人的名字那么好听?主要是因为那是中国最有文化的一批人。   当年,报考黄埔军校有两大硬性条件,第一就是必须国共两党的党员推荐,当时党员都是政治精英,也可以说都是高校毕业,比如毛主席时湖南一师,周恩来时南开大学的高材生,甚至还有很多都出国留学,所以可以考取黄埔军校,在当时最起码书香门第。第二,就是文化水平知识一定要过硬,根据记载说当时还有初试、复试、甚至几何、代数,所以说当时没有绝对的文化水平,很难考取黄埔军校。   名字是一门学问,总体而言,中国人起名字主要与两个方面紧密相关。   其一,各朝各代鲜明的文化特色深刻影响着起名习惯。春秋时期,因人口规模有限,单字名颇为流行,像陈胜、吴广、李斯便是典型例子。据《中国历代名人词典》统计,春秋时期99个样本里,单字名的比例高达64.6%;到了战国秦朝,141个样本中这一比例更是升至86.5%。   魏晋南北朝,社会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玄学、道学、佛学盛行,人们起名多受宗教影响或模仿骈体文的风格,“佛、法、僧、宝、玄、道、之”等字常见于名中,如郦道元、檀道济、张僧繇、祖冲之、王羲之、颜延之等。   唐朝,历经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繁荣,命名时多引经据典,常以名人用字入名,“文、德、武、儒、雅、士、颜、渊”等字频繁出现。 宋明清之后,天地的绝对权威感逐渐瓦解,人文主义思想深入民间,礼义观念走向世俗化。家族谱命名法与俗字命名法兴起,“梅、兰、竹、菊、和、气、富、贵、福、禄、寿”等字被大量用于起名。   其二,经济发展水平也在起名文化中留下印记。   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欠发达地区经济状况存在差异,虽然不能说名字文化全然不同,但这种经济上的差异确实带来了文化分野,名字文化的不同已初现端倪。改革开放后,广东经济率先崛起,其命名习惯受地域经济因素的悄然影响,呈现出显著的都市化与港式化特征。   80年代此地出生的独生子女名字中,生僻字、雅意字出现频率极高,这与经济发达地区普遍追求个性化、实现自我的社会心理密切相关。而且这些名字注重意境,用字华丽且富有现代感,深受港台文化影响,像“韵、箐、帅、龙、嘏、莨”等字常见。   有人曾做调查,在70名女生中,这类名字占比达55%。而“丽、秀、梅、桃、素、秋、巧”等字在女性名字中仍广泛使用,31人占比44.3%。这种差异反映出两地城市化程度的不同,以及人口容量与取名方式之间的矛盾程度。所以名字是一门学问。

0 阅读: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