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讷透露,母亲在秦城监狱自杀前,曾留下3个遗嘱。她提出了三个请求,一是希望能与主席合葬,二是如果不能合葬,希望能够被安葬到家乡山东诸城,最后一个则是将自己的遗产:一万余本收藏的书籍留给李讷。不过这三个遗嘱,最后都没有得到满足。第一个与毛主席合葬显然是无法实现的。第二个遗嘱在山东诸城方面倒是没有什么障碍,不过却被她拒绝。李讷透露,主要是顾虑到母亲生前的名声在群众中较为恶劣,可能会有人去打扰母亲的清净,这是作为女儿不能承担的风险。至于第三个遗嘱中提到留给李讷的遗产,其中虽然不乏一些古籍孤本,价值不菲,但其中的大部分都被李讷捐赠给了国家,自己只留了一小部分作为纪念。 毛泽东拥有两位爱女,长女李敏,乃其与贺子珍的爱情结晶;次女李讷,则是他与旗手的小女儿。李讷诞生于1940年8月3日的延安,那时烽火连天,她的到来却为江青带来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情感波澜。旗手曾屡次向身边的工作人员吐露心声:“李讷的诞生,实则是我的一个意外。怀她之初,我并未有留下她的打算,但主席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喜爱,我也就顺应天意,将她带到了这个世界。” 彼时,毛泽东已是不惑之年,鉴于旗手本姓李,毛主席在战争岁月中也曾化名“李得胜”,他便借鉴古语“君子敏于事而讷于言”的深意,为爱女取名为李讷,寓意深远。 在那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李讷的童年充满了颠沛流离。六七岁的她,无法接受系统的教育,唯有依靠保育员的悉心教导,识字习文。直至西柏坡,她才踏入了小学的校门。进京之后,她插班于万寿路育英小学四年级,凭借其天资聪颖与勤奋好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53年,她顺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六年后,又凭借优异的成绩迈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殿堂。然而,1960年的艰难岁月,因食物匮乏,她不幸遭受营养不良,全身浮肿,经历了一场大病。1961年,她不得不暂时中断学业,直至1965年,才圆满完成了大学学业。 1947年3月中旬,延安的天空布满了战争的阴霾。蒋介石调集重兵,企图一举攻下这座革命圣地。面对强敌压境,中共中央采取了灵活的战略转移,主动撤离延安。在那炮火连天的危急时刻,毛泽东却选择留下,与李讷并肩面对。他轻声询问李讷:“飞机轰鸣,炮声隆隆,你可害怕?”李讷稚嫩却坚定地回答:“只要和阿姨躲进防空洞,我就不怕。”毛泽东又问:“如今敌人逼近延安,炮声愈加密集,你还怕不怕?”李讷紧紧依偎在父亲身旁,勇敢地说:“爸爸不怕,我也不怕。”毛泽东欣慰地点头:“很好,经历这些,对你也是一种历练。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这样的锻炼。” 撤离途中,白天的行军路上,李讷还能看到转移的队伍和疏散的人群,这一切都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夜幕降临,当队伍徒步攀登山岭时,小李讷已在颠簸中沉沉睡去,毛泽东心疼地呼唤:“李讷,爸爸背你,快醒醒。”但睡意正浓的她无法回应。无奈之下,工作人员只能用布将她背起,继续前行。 由于战争环境的限制,李讷的童年缺少了正规的学校教育。为了不让她的教育受阻,毛泽东特地嘱咐保育员韩桂馨,教她识字读书。到了西柏坡,条件稍有改善,李讷终于踏入了小学的门槛,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涯。回忆起那段岁月,李讷深情地说:“在延安时,我还未到上学的年龄,加之父亲身边需要有个孩子陪伴,哥哥姐姐远在苏联,我便成了他身边的小跟班,为他带来欢笑与温馨。我从未进过保育院或托儿所,1947年初,我才六岁多,就随着父亲一起撤出了延安,开始了那段难忘的行军生活。” 对于李讷的成长经历,曾担任毛泽东卫士长的李银桥夫妇深感同情。他们认为,李讷虽出身不凡,但也是个渴望家庭温暖的普通人。过去的婚姻不幸已成历史,她有权追求新的幸福。于是,他们决定将李讷的婚事作为头等大事来办。恰好,李银桥的老战友、昆明军区某军分区参谋长王景清来访。在交谈中,李银桥得知王景清也因家庭变故而孤独,便萌生了撮合两人的念头。经过几个月的了解与相处,两人的心逐渐靠近,最终携手步入婚姻的殿堂。王景清也将离休关系转至北京,两人相濡以沫,共度余生。 2006年,是主席逝世三十周年的日子。清晨,天安门广场前已是人山人海,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当晨光微露,毛泽东的两个女儿——李敏与李讷携手出现在人群中,缓缓走向毛主席纪念堂。人群逐渐散去,唯有这两姐妹,依然伫立在父亲的遗体前,久久不愿离去。她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与敬仰。 当日,有记者对这两位已步入暮年的姐妹进行了采访。面对镜头,她们的手紧紧相握,仿佛要传递给对方无尽的力量与温暖。当被问及姐妹间的感情时,李讷的眼眶不禁泛红,她紧紧拉着姐姐的手,声音哽咽地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大姐偷偷塞给我钱,帮我度过了难关。有这样一位姐姐,我觉得自己并不比拥有主席父亲逊色多少!”这句话,不仅是对姐姐深情的感激,更是对那段特殊岁月中姐妹间深厚情谊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