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本的下半句不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初李贺写下这句诗后,盛唐没人能对,直到宋朝一官员对出下句,其中文采能让李贺爬出来鼓掌道绝。 这前半句到底有多玄妙,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无从下笔?宋朝官员对出的下联又是怎样的惊才绝艳,才能匹配得上这千古名句? 说到李贺,脑子里蹦出的第一个词就是“诗鬼”。为什么是“鬼”呢,这个荣誉称号是怎么来的? 有人说李贺长相似鬼魅。 只能说可能有这方面的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 就像《新唐书》里描述过李贺的外形:“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古人是懂描述的,这长相确实奇特。 也有人说,“诗鬼”乃诗中鬼才。 李贺二十六七英年早逝,他大概写了二百多首诗,其中近90首都是写鬼神的,而且写作风格诡异荒诞,所以用“鬼”来形容他的作品确实贴切。 我就更倾向于第二种说法,如果是第一种,那“诗鬼”就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外号了。 那李贺年纪轻轻为什么写诗死气沉沉? 其实李贺也有热血的时候: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但他的科举路并不顺利,因为父亲的名字“晋肃”和进士的“进”同音,他只能放弃科考这条路。 满腹才华但时运不济,让谁碰上都生无可恋,也难免他会写这样的诗词。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也满是伤感和无奈。 正是因为这诗句背后的浓烈情绪,让无数想要对出下联的文人铩羽而归。 直到宋初官员石延年,对出下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一语惊醒四座,这可以说是对仗、意境最匹配的一句:天对月,有情对无恨,天亦老对月常圆,上下两联融为一体。 不过,虽说石延年对出的这下联已经很牛了,不过历代文人还是忍不住技痒,想要挑战一下这名句。 欧阳修就引用了这一句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意如何,细似轻丝渺似波。 元好问也接了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 我们最耳熟能详的,当属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千年过去,很多人都一展笔墨,大家觉得哪句更贴合呢? 都说高手在民间,大家有灵感的话,也可以挑战一下这千古名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本的下半句不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当初李贺写下这句诗后,盛唐
迎丝聊历史
2024-12-21 12:02:15
0
阅读:37
tb94998541
实话都不咋地,没有上联三成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