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文物越王勾践剑被送到新加坡展览,结束时出现了意外,在整理文物封箱的时候,剑被卡在玻璃槽里出不来了,工作人员一着急,用力给拔了出来,结果在剑身上留下了一道7厘米左右的划痕。 20世纪六十年代初,湖北省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受严重干旱,农作物大幅减产,人民生活困顿,为了缓解旱情保障农业生产,中国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建一条水渠引水灌溉,这一工程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水渠工程的推进,施工队伍在纪南城西北部约7公里的区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挖掘工作,;令人意外的是,施工过程中发现土层异常疏松,隐藏着深埋的秘密。 敏锐的工作人员迅速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当地考古部门,经过初步勘察专家们确认这里埋藏着大量古代墓葬,命名为“望山楚墓”。 望山楚墓的发掘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超过50座古墓相继出土,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天下之剑”的越王勾践剑,这柄古剑的出土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亮点。 越王勾践剑出土于墓主的内棺保存完好,剑身无锈迹,依然闪烁着寒光,全剑长度约55.7厘米,柄长8.4厘米,宽4.6厘米。 剑首装饰有独特的圆箍形状,雕刻有11个同心圆,另一侧镶嵌了蓝色玻璃珠和绿色松石,艺术价值极高,剑身上镌刻的两行鸟篆铭文,历经千年依然清晰,显示出春秋时期吴越地区高超的制剑技艺。 越王勾践剑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不锈,主要归功于其材质和保存环境,剑身主要由铜制成,铜的耐氧化特性使其不易生锈。 并且望山楚墓的优良密封性能,极大地减缓了剑身的氧化过程,类似的在同一墓地出土的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内的铜斧,以及江陵马山楚墓中的吴王夫差矛,也都展现了极低的锈蚀率,这进一步验证了越王勾践剑的独特保存条件。 自1973年起越王勾践剑多次出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庆祝展览会上,周恩来总理特别批准越王勾践剑出境展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观众纷纷前来只为一睹这柄千古名剑的风采。 但是在1994年在新加坡举办的战国楚文物展览中,越王勾践剑却遭遇了意外,展览结束后工作人员在整理文物封箱时,剑被卡在玻璃槽中无法取出。 在紧急情况下工作人员试图用力将剑拔出,结果在剑身上留下了一道约7厘米的划痕,这一损伤虽然被中国国家文物局评定为“轻微”,但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越王勾践剑的意外损伤,是一次文物保护的失误,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为了挽救剑的安全,不得不采取强力手段,但这一操作却导致了不可逆的损伤,面对舆论的压力相关人员不得不反思自身的行为,提升保护意识。 这一事件不仅是一次文物保护的失误,更是推动文物保护工作进一步发展的契机,通过吸取教训,完善保护措施加强专业培训,确保文物在展示和流通过程中不再遭受损害,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信息来源:光明网 2023-06-16——《天下第一剑历经千年仍毫无锈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