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江西一农民去世后,儿子将父亲的遗体装进了大缸。邻居们都说儿子不孝,但是3年后打开大缸时,所有人都傻眼了。 其实在很早的时候,林上水的父亲林观荣就曾跟他提起过,自己去世后不要用棺木,要坐缸,当时林上水还年轻,根本就没当回事。 这坐缸其实是佛教中僧人圆寂后的一种仪式,目的是为了保存遗体,如果一段时间遗体不腐的话,就可以塑成金身,建殿供奉,这种被称为“肉身菩萨”。 那林观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这和他早年的经历有很大关系,他原本只是一个农民,直到有一天,不知怎么的就突然对荤食失去了兴趣。 我们都知道,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的饭菜都会比较丰盛,多多少少都会加一些肉,可林观荣实在吃不下去,他就带着大米和素菜,跑到附近的寺庙里。 时间长了,林观荣也和寺庙的僧人们熟悉了起来。因为寺庙在山上,山路特别难走,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林观荣慢慢也走不了山路了,但他没想不去,反而决定修一条路。 他找来了几个同伴,一点点把附近的花岗岩凿下来,然后再一点点铺到山路上,几年下来,整条路变成了将近2000级的台阶,而当时的林观荣已经70多岁了。 林观荣也因此和寺庙里僧人的关系越来越好,平时听多了佛教思想,林观荣也对自己的殡葬方式有了想法。 2000年年初的时候,林观荣突然得了脑血栓,在接受了20多天的治疗后,病情始终没有好转,甚至后来连话都说不了了。 直到3月份一天,林观荣突然开了口,把林上水叫到了床前,说让他做好坐缸的准备,这一次林上水没有再当做耳旁风,而是很郑重的点了点头。 之后,林上水就开始四处寻找能够装下父亲的陶缸,找到陶缸后,林上水还特地拿到父亲眼前让他看了一眼,当天林观荣就去世了。 林观荣去世后的第3天,林上水就请来了专门的工匠,先按照民间的方法,在大缸的底部放上寿衣和一张小板凳,随后把林观荣的遗体放在小板凳上。 之后就是密封了,他们找来了一些比较的木炭、黄纸和石灰粉,用这些东西把大缸的空余部分全部塞满,然后又找来一个小缸扣在上面。 为了防止氧化,林上水还专门用桐油和石灰搅拌成的浆糊在两个缸的缸口处,做完这一切,他就把缸放进了一间小屋子里,实行完全封闭处理。 按照父亲生前的遗嘱,坐缸千日要换成塑像,于是3年的一天,林上水打开了这个放着父亲遗体的陶缸。 说不害怕那是假的,但比起害怕,林上水更担心的父亲的遗体会腐烂,可当他打开之后,却惊奇的发现,除了黑一点以外,父亲的遗体和刚放进去时没有区别。 之后,林上水又找来工匠给父亲的遗体糊上石膏,塑造了一具石膏真神像,还给穿上了衣服。 遗体多年未腐烂的事情很快就传到相关部门的耳朵里,当被问起这种做法到底符不符合相关规定时,相关工作人员称, 虽然法规上没有说这种方法不对,但坐缸的确太过耗时耗力,还耗财,所以并不提倡。 那么,你们对这种殡葬方式有什么看法呢? 信息来源:北方网 免责声明:文案内容和图片,来源于机构官网、媒体网络和第三方平台等公开信息,如有侵权、信息有误或其他异议,请联系本人修改或删除
2000年,江西一农民去世后,儿子将父亲的遗体装进了大缸。邻居们都说儿子不孝,但
依秋聊趣
2025-01-02 16:11:36
0
阅读: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