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年,65岁的清廉之官孙嘉淦告老还乡。突然,乾隆收到密报,说他偷运十几箱黄金回家。乾隆勃然大怒:“拦下他!”检查箱子后,乾隆不但不罚,反而重重有赏。 乾隆十二年的春天,一份密报送到了乾隆皇帝的案头。密报的内容指向了一位刚刚告老还乡的三朝老臣孙嘉淦,说他在归乡途中偷运了十几箱黄金。 这位65岁的老臣在朝中为官数十年,一直以来以清廉正直闻名,此时却被人告发携带大量财物私自离京。乾隆对这份密报格外重视,立即派出心腹官员追查此事。 在当时的朝廷中,孙嘉淦的政敌不在少数。多年来,他因直言上谏得罪了不少朝中显贵。 这些人一直在寻找机会打击报复孙嘉淦,而这次他告老还乡正好给了他们可趁之机。那些政敌们认为,一个清廉了一辈子的官员,临到老年时必定会"收点利息"。 乾隆之所以对这份密报如此重视,与当时的政治环境密切相关。在他继位之初,朝廷中的贪腐之风并未得到有效遏制。 为了整肃吏治,乾隆一直在寻找合适的契机来展现自己的态度。如果能查实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贪腐,无疑会给整个官场以强烈震慑。 密报中提到的"十几箱黄金"数量惊人,如果属实,这将是一起重大的贪腐案件。按照当时的计量标准,一箱黄金约重五十两,十几箱就相当于一个中等县城一年的赋税收入。 这样巨大的数额引起了乾隆的警觉,他开始回忆起孙嘉淦在任上的种种表现。孙嘉淦曾多次上书反对官员之间互赠"节礼"的陋习,还亲自带头退还了所有收到的礼物。 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孙嘉淦更是严厉打击了当地的贪腐官员,为百姓伸张正义。这样一位长期以来以清廉著称的官员,怎么会在告老还乡时带走如此巨额的财物? 乾隆决定彻查此事,他派出的官员带着圣旨火速追赶孙嘉淦的车队。按照密报所述,车队应该还在京畿地区,只要快马加鞭便能追上。 在康熙五十二年,年轻的孙嘉淦通过科举考试成为进士,进入翰林院任职。作为一名初入仕途的官员,他就展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品格。 在担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期间,孙嘉淦面对众多乡绅土豪的贿赂诱惑,始终保持着坚定的立场。当时的科举考试中,为考官送礼已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矩,但孙嘉淦却一一回绝。 他坚持以考生的实际水平作为评判标准,不因身份地位的高低而有所偏差。这样的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为他赢得了清正廉洁的美名。 到了雍正年间,孙嘉淦的直谏之风更加显著。在被任命监制新币时,他发现了一个重要问题。 当时的货币铸造中,铜和铅的比例各占一半,这种做法看似公平,实则对普通百姓极为不利。铜的价值远高于铅,而且重量更大,这种比例的设定让商人获利,却让百姓负担加重。 孙嘉淦为此多次上书,提出改革建议。他的这一行为触动了某些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了激烈的朝堂争端。 在雍正朝的后期,孙嘉淦又一次展现出了他的直言本色。他发现朝廷的一些政策可能会危及国本,于是在朝堂之上提出了"亲骨肉、罢西兵、停捐纳"的建议。 这些建议虽然得罪了不少人,却都是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雍正虽然因此对他产生不满,但也认可他的忠心。 到了乾隆初年,年轻的皇帝刚刚登基,朝政百废待兴。孙嘉淦此时上书《三习一弊疏》,针对朝廷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份奏疏的内容切中要害,指出了当时官场中的诸多弊病。乾隆对这份奏疏格外重视,采纳了其中的多项建议。 在担任湖广总督期间,孙嘉淦更是展现出了卓越的治理能力。他发现当地官员冶大雄等人贪污腐败,欺压百姓。 面对这种情况,孙嘉淦立即展开调查,搜集证据。在确凿证据面前,这些贪官污吏无处遁形,最终受到了应有的惩罚。 此外,他还大力整治官场陋习,尤其是针对"节礼"这一变相行贿方式。在乾隆元年,他率先退还了所有收到的节礼,并上书请求禁止这一陋习。 当乾隆派出的官员终于追上孙嘉淦的车队时,一场出人意料的场面展现在众人面前。打开那些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的不是黄金白银,而是普通的砖块。 这个发现立即传回了京城,让包括乾隆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到意外。密报中所谓的"十几箱黄金",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误会。 这件事之后,乾隆对待清廉官员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变。他意识到,在整个官场中,像孙嘉淦这样的清官是多么难能可贵。 乾隆十七年,也就是"砖块事件"的五年后,朝廷对孙嘉淦进行了重要的提拔。他被任命为礼部尚书,成为朝廷重要部门的领导者。 同时,他还被授予了协办大学士的职务,这是清朝官场中的最高荣誉之一。这些任命显示出乾隆对孙嘉淦才能和品格的充分肯定。 然而,孙嘉淦并没有在这个位置上任职太久。在乾隆十八年的十二月,这位三朝元老离开了他深爱的岗位,结束了71年的人生旅程。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活到七十岁以上的人并不多见。孙嘉淦不仅寿终正寝,还在临终前获得了崇高的官职,这本身就是对他一生为官清廉的最好褒奖。
为什么要运那么多砖块呢?
什么箱子里面一箱才装50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