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李玉安在松骨峰战役中身负重伤。由于通讯不畅,部队未能找到他的遗体,将其认定为烈士。然而,他却被朝鲜人民军战士救下,经过8次手术后保住了性命。就这样,一个"已牺牲"的烈士,在黑龙江默默生活了近40年。1964年,他偶然发现自己的"牺牲"事迹被写入文章,却选择沉默。直到1990年,这位"活着的烈士"才重返老部队,揭开这段尘封40年的往事…” 1950年11月30日,朝鲜松骨峰战役打响,这场战斗异常惨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1营3连奉命阻击南逃的美军第2师第9团。 敌军人数众多,火力强大,但3连百余名战士坚守阵地,誓死不退。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枪炮声震耳欲聋,战士们用血肉之躯一次次击退敌人的疯狂进攻。副班长李玉安奋勇杀敌,身中数弹,倒在雪地里,生命垂危。 黄昏时分,美军开始全面撤退,松骨峰的炮火终于平息下来。 阵地上硝烟弥漫,满目疮痍,志愿军部队搜寻战友遗体,发现李玉安的步枪扔在身边,雪地上已被血染红。他浑身伤痕累累,没有一丝气息,连抬担架的战士都断定他已经牺牲。 松骨峰战斗结束后,3连仅存7人生还,战友们心里都清楚,李玉安的名字会出现在烈士名单上。 然而命运却在最残酷的时刻给李玉安留下了一丝生机,当天夜里一支朝鲜人民军小分队路过战场,发现了被雪覆盖的他。 检查后,他们发现李玉安还有微弱的呼吸,小分队冒着极大的风险将他抬到后方医护点,为他争取抢救的机会。 他经历了8次大大小小的手术,身体多处被金属固定器支撑着,但他的命保住了。 昏迷了数日后,他在战地医院的病床上醒来,却发现自己已经身处完全陌生的环境,身边是说着朝鲜话的陌生面孔。 李玉安养伤数月后,身体勉强恢复,无法再返回前线,他被安排留在后方工厂工作,不久被送回国内治疗。 1952年,他以普通复员残疾军人的身份被安排到黑龙江省巴彦县的一处粮库工作,成为检斤组组长。 那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早已被记录在志愿军的烈士名单中,也没有想到家乡的人会以为他早已牺牲。 时间悄然流逝,李玉安从一个战士变成了普通的劳动者,他工作勤勤恳恳,每天早出晚归,几十年如一日。 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自己的过去,也从未回到部队或家乡探亲。 直到1964年,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打破了他的平静,他在一篇纪念抗美援朝英烈的文章中发现了自己的名字,文中详细记录了松骨峰战役的惨烈与英雄事迹,其中赫然写着:“李玉安,英勇牺牲,壮烈成仁。” 他盯着这段文字,心情复杂,却没有告诉任何人。他知道部队当时的判断没有错,他的战友们甚至可能在烈士纪念碑前为他默哀过,他思忖良久,最终选择沉默,继续过着自己的生活。 几十年的隐姓埋名让李玉安渐渐淡忘了战场上的种种,他养育了几个孩子,一家人过着朴素却温暖的日子。 他是个低调的人,喜欢坐在粮库的办公室里抽烟、喝茶,同事们都知道他腿脚不好,却从未听他说过原因。 后来单位还几次评他为先进工作者,甚至有人开玩笑说他是“英雄式的劳模”。他总是笑笑,却从不接话。 1990年,这段尘封多年的往事终于被揭开。 当时他的小儿子想参军,但因为相关政策规定,烈士后代优先入伍,为了帮助儿子,他决定向相关部门说明自己并未牺牲。 他找到志愿军原部队的一位老首长,开门见山地说:“首长,我是李玉安,我还活着。”老首长听后一愣,随后激动得拍着他的肩膀不住喊着:“小李,真的是你!我们以为你早就不在了。” 消息传开后,原部队特意派人核实情况,当年松骨峰战役的幸存者也纷纷确认了他的身份。 此事迅速引起社会关注,很多人对这位“活着的烈士”感到惊讶又敬佩,李玉安受邀回到老部队,见到了当年的战友。 他站在熟悉的军营里,泪流满面,却一句话都说不出来,部队还特别为他补办了表彰大会,他才知道,自己当年不仅被评为烈士,还获得了特等功。 他的事迹很快在媒体上报道出来,全国上下对他的英雄精神赞叹不已。 同年李玉安还应邀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40周年纪念活动,他再次踏上朝鲜的土地,仿佛又回到了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 他站在松骨峰旧址,久久伫立,身旁的随行人员看到他的眼里噙满泪水,却不敢打扰。他在内心深处向那些永远长眠在这里的战友们默默致敬,这一站便站了很久,直到天色渐暗。 此后,李玉安的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他的事迹被写进书籍,成为学生们学习的榜样,甚至有人为他拍摄了纪录片。 1994年,他作为全国英模参加了建国45周年国庆观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尽管如此,他始终保持着低调的作风,依旧过着简朴的生活,从不张扬自己英雄的身份。 1997年1月10日,李玉安在黑龙江巴彦县安然离世。他的一生历经波澜,却始终坚定、无畏。他用自己的故事向世人展现了一位志愿军战士的忠诚与奉献。
向伟大的志愿军战士致敬,向毛主席的战士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