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后,袁崇焕出关考察后上疏:“钱粮充足,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为何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呀 2025-01-07 16:33:18

萨尔浒之战后,袁崇焕出关考察后上疏:“钱粮充足,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为何后来还要掏空家底打造宁锦防线? 1619年,不愿再坐视后金快速发展的明朝集结20余万精锐,兵分四路前来讨伐后金,却被只有6万人的努尔哈赤打得惨败,只有一路走得慢的李如柏部侥幸撤退,其他几路被后金全歼。 此战是明清战役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此战后,基本标志着明朝在辽东战场完全丧失战略主动性,保全整个辽东已经成为幻想,明朝君臣想得是到底是放弃整个辽东,还是部分放弃,在哪里构筑防线抵挡后金有可能的再次进攻。 萨尔浒之战后,后金军队已经开始有向辽西运动的趋势,这让明廷极为震动,这时一个刚到兵部任职的一个小官不经上司批准,一个人骑着马离开京城来到山海关外考察地形,然后策马回京,向天启帝上疏:“只要能够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此人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蓟辽督师袁崇焕,袁崇焕于萨尔浒当年考中进士,被任命到福建一个县当知县,如今刚被调任到兵部,本来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然而他的这封上疏,无异于给满朝君臣打了一针强心剂,朝中大臣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于是再次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并让其招兵买马。 山海关作为“天下第一关”“边郡之咽喉,京师之保障”,这是明朝时期对山海关重金打造的效果,从明朝洪武到成化、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六朝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打造而成的东北防御军事要塞。 尽管山海关是明朝的底气所在,但是如果只有这一条防线,那意味着后金突破山海关则京畿不保,所以明朝还是希望能够在辽西走廊拉起一道防线。 当时明朝在辽西的广宁(北镇)也是重要的据点,然而1622年正月,努尔哈赤率军攻占了广宁,明军再次损失惨重。 广宁的陷落让山海关外的屏障不再,如果任由后金进入辽西走廊,则浪费了长达180公里的战略缓冲区,其实在明朝初年,为拱卫山海关,朱元璋曾在辽西走廊设立了一系列的卫所,如今大多衰败了。 如何再给山海关设一道防线成了明朝君臣关心的头等大事,蓟辽经略王在晋就认为应该在上海关外四公里的八里铺再建一道关墙,形成“双保险”。 但是大学士孙承宗却不这样认为,他认为花那么多的钱再建一道新的山海关,不如重建宁远城,这样花钱一样,却能够守住整个辽西走廊,天启皇帝最终任命孙承宗为辽东经略。 在孙承宗的主持下,耗时三年,明朝便打造了以宁远城为核心,长达一百多公里长的堡垒群,到1625年夏,明朝再收复塔山、松山、锦州、大小凌河等城后,又继续筑城,孙承宗督师辽东四年,先后修复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垒,最终形成了宁锦防线。 1925年秋,孙承宗因柳河战斗失败被阉党抓住把柄进攻,被迫退休回家,信任辽东经略高第认为山海关防线向外推得太远,导致“蓟镇单弱”,打算放弃宁锦防线,把山海关外的所有军民迁入山海关,以充实蓟镇的力量,孙承宗数年努力差点毁于一旦。 关键时刻,还是袁崇焕挺身而出,坚持不撤,据理力争,强烈表示“兵不可撤,城不可弃,民不可移,田不可荒。” 后金也在此时跃跃欲试,准备对明军再次发起进攻,对于孙承宗修建的一系列城防,努尔哈赤也打怵,因为后金善于野战而不擅长攻城。 1926年,努尔哈赤率军来袭,此时袁崇焕孤守宁远,却并不畏惧,他创造性地将西方的舰载火炮搭建在城墙上,用此来轰击进攻的后金部队,在袁崇焕的炮火猛击下,后金军队不得不撤退,是为宁远大捷,努尔哈赤也在这次战斗中损伤,并于第二年去世。 努尔哈赤死后,即位的是一个更有野心的皇太极,皇太极为巩固汗位,打着替父报仇的旗号再次来攻锦州和宁远,却依然没有成功,不得不撤退。 从宁远两次抵挡后金的情况来看,已经证明宁锦防线的价值,于是明朝开始大力构筑山海关外的诸城,明确了“凭坚城、用大炮”的防御战术,并提拔袁崇焕为辽东巡抚,主管辽西的防务。 然而防线是死的,战线是活的,皇太极见无法突破宁锦防线,便从遵化入关进行劫掠,先后多次劫掠过后,明朝北方经济遭受严重损毁,但是清军想要突破宁锦防线还是有点困难。 一直到1644年李自成逼近京城,崇祯下令吴三桂入关勤王之前,清军都始终没能从正面突破宁锦防线。 为什么很多人又说构筑宁锦防线是明朝最大的错误之一呢? 那就是因为打造这条防线几乎掏空了明朝的家底,自1618年明朝开征“辽饷”,每年520万两,而到了1637年更是高达1020万两,直接压得明朝财政喘不过气来。 恰好明朝末年天灾不断,政府又加重百姓的负担,使得民不聊生,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最终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而在这个过程中,被明朝当作宝贝一样的山海关直到明朝灭亡都未起到过任何的防御作用,大家认为明朝应不应该修筑宁锦防线呢?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