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日军在攻占桂军战壕时,看到中国士兵手持板凳,忍不住大笑。认为中国军人

1938年,日军在攻占桂军战壕时,看到中国士兵手持板凳,忍不住大笑。认为中国军人“太傻”,怎会在战场上带板凳?然而,几分钟后,他们的笑容逐渐消失了。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常被中国军民称为“小鬼子”,这种蔑称既反映了对敌人的鄙视,也象征着中国人民对胜利的信心。日军士兵普遍身材矮小,与中国士兵相比,个头差异明显。正是基于这一点,有人发明了一种“板凳战术”,并且在战斗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这一战术的诞生源于中国军队在兵力和装备上的劣势。面对日军强大的飞机、坦克和炮火,中国军队在装备上难以匹敌,只能通过出奇制胜来弥补差距。国军师长凌压西就是这样一位思维灵活的指挥官。 一次,他亲眼看到两名被俘的日军士兵,个头矮小,身高大约只有1.5米,这令他想起了日军兵员的普遍身材。突然,凌压西眼前一亮,命令士兵们制作板凳,每人一个。士兵们不解,打仗时带板凳做什么?然而,师长的命令不得不执行,很快,板凳就做出来了。 接着,凌压西要求士兵们在战壕里做出一些特殊安排:战壕要更深、更宽,并且朝向敌人的一侧,要缓坡设计。而北面则要修得陡峭、坚固。这些看似简单的要求,背后却隐藏着深远的战略考量。 不久后,敌人发起进攻,坦克和步兵联手压上阵地。中国军队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壕里奋力抵抗。当敌军接近时,士兵们突然停止射击,纷纷搬起板凳撤退,转移到下一道防线。日军看见这一幕,感到非常可笑,觉得中国军人带着板凳撤退,简直像是玩笑。然而,接下来的情形令他们震惊。 日军的坦克随即冲上战壕,原本依赖坦克轻松跨越的战术,却在这次进攻中被完全打乱。由于中国士兵在战壕内精心设计了“板凳”防线,坦克的车轮无法顺利压过宽而深的战壕,反而被卡住,无法前进。这一设计大大限制了坦克的发挥,让日军的进攻陷入了僵局。 “板凳战术”虽然看似简单,实则充分利用了敌人的轻敌心理,并巧妙地利用战壕的地形优势,使得日军坦克的威胁大大减弱。几分钟后的局面,日军终于意识到,这一看似荒谬的举动,竟然成为了战场上的致命一击。

0 阅读:67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呀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呀

资深历史痴,十几年商海沉浮,历史总能激励、启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