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时期,陈赓去集市上买了肉回来炖,可他刚离开一会儿,就被政委宋任穷给吃了。气的陈赓在在宋任穷的肖像画上,提笔写了“穷相”二字,一语双关! 信源:百度百科宋任穷 1934年,长征途中的红军行军至湘西地区,物资极度匮乏。那天,陈赓所在的部队停下来稍作休整,他得知集市上有一头刚屠宰的猪,决定去买点肉改善一下大家的伙食。 陈赓拿着有限的物资与集市上的老乡周旋,最终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换回了一块上好的猪肉。 这块肉,分量虽不多,却弥足珍贵。陈赓兴致冲冲地回来,特意炖了一锅肉汤。这香味,在饥肠辘辘的红军队伍中飘散开来,简直是对大家味觉的极大诱惑。 陈赓本想着稍后回来和大家分享,却因为突发情况临时离开了片刻。 谁知,他刚走不久,政委宋任穷闻到香味,便走到锅边察看。 看着锅里飘着几块肉,宋任穷忍不住感叹:“难得有这样的美味,大家都吃得不够,不能浪费。”他自觉拿起筷子夹了几块肉,吃得津津有味。 当陈赓回来发现肉汤里的肉少了一大半时,瞬间明白了是宋任穷“下了筷”。他虽气得直跺脚,但想到宋任穷那平时严肃的样子,此刻竟为了几块肉“偷吃”,又觉得好气又好笑。 于是,陈赓拿起炭笔,跑到宋任穷的宿营地,看到墙上挂着政委的肖像画,提笔在画上写下了两个大字:“穷相”。 一语双关,既调侃了宋任穷吃肉的“穷相”,也戏谑了他的名字里那个“穷”字。 宋任穷得知后哈哈大笑,并不以为忤。他拍拍陈赓的肩膀说:“陈大帅才,穷又有什么可怕?穷能打天下,现在穷得革命,等革命胜利了,还要穷得研究原子能!” 宋任穷并不是随便说说。正如他的名字那样,他从不掩饰自己的出身和处境。他是湖南永州人,家境贫寒,初中毕业便投身革命,走上了打土豪分田地的道路。 长征时期,他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吃着野菜和糙米,始终不放弃对胜利的信念。他常说:“再穷再苦,只要革命有希望,穷日子也值得过。” 后来,新中国成立后,宋任穷被任命为中国核工业的负责人之一。一个没有高学历的“穷革命者”,却成了研究原子能的领导者,这本身便是他坚韧信念的最好诠释。 为了让国家早日拥有原子能,宋任穷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从不喊累。他不仅参与技术决策,还时常到研究所慰问科学家们。 他的“穷”精神在这里展现出一种别样的富有——为国家“穷”干,为民族复兴奉献全部力量。 多年后,当陈赓与宋任穷再回忆起这段长征岁月时,两人常常哈哈大笑。 宋任穷甚至半开玩笑地对陈赓说:“多亏你当年那块肉,让我明白革命不是只靠理论,还得靠实际行动填饱肚子!” 这段“肉炖风波”的趣事,成为他们友谊的一个缩影,也体现了红军将士间的真挚情感。在苦难中,他们依然保有乐观的精神,在困境中,他们始终坚守共同的理想。 从“穷革命”到“富科研”,宋任穷用一生践行了他的信念。他带领中国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为国家奠定了重要的核科技基础。 他的名字虽然有个“穷”字,却让一穷二白的中国走向了科技强国之路。